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示范课
一、复习导入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的“言语”篇,展现了“咏絮才女”谢道韫的才华横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的一篇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看看能学到什么?
二、疏通词句
1.自由朗读,根据文义划分并读准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小组内可以相互探讨,?法解决的圈出来,集体交流、探讨。
3.为使翻译达到“信达雅”,可运?加字法,换字法,进行增删,把原?省略的成分补充上去。如试着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4.指名一名学生复述全文,一名学生翻译全文,师生评价。
5.教师强调重点词语:
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舍弃)
去后乃至(才) 门外戏(玩耍)
尊君在不(同“否”) 相委而去(舍弃)
则是无信(信用) 下车引之(拉,牵拉)
入门不顾(回头看)
三、课文分析
1.“尊君”“君”“家君”各指什么?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文中有几位人物?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①陈太丘:“太丘舍去”
严格遵守约定,不姑息不守信的人,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②友?:“期?中,过中不?”“去后乃?”“尊君在不?”“怒”“??哉!”“惭,下车引之”
?信?礼,缺乏修养,但知错能改。
③元?:“待君久不?” “?门不顾”
“君与家君期?中。?中不?,则是?信;对?骂?,则是?礼” (义正辞严地指出了?亲的朋友错误)
率直方正,聪明机灵,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3.重点讨论:你认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可肯定也可以否定。)
①认为元方并非无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而且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②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尴尬之极,的确有些失礼。
4.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作为中学生,我们怎样做到诚信?
学完课文,我们要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作为中学生,应该:
①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做言而有信的人;
②不欺骗、不撒谎,要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③自己的作业自己完成,考试的时候不作弊;
④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为人要方正,办事光明磊落,坚持原则。
四、 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用一系列描写“问、怒、惭、引之”和“答、曰、入门不顾”看到了友人的暴躁易怒,知错能改,和元方的明白事理、直言不讳,也告诉了我们做?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章的主旨。 这也正是《世说新语》中“?正”的核?所在。
五、布置作业
B级:完成课后第四题、第五题。
A级: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①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②民无信不立。(孔子)
③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④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⑤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这篇课文在学习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在分析文章语言的表达上概括其人物形象,在故事的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