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简谱
朝鲜战争期间,东方大国派出了百万志愿军赴朝作战,一战就打出了国威,奠定了军事强国的国际地位,堪称是立国之战。
但奇怪的是,包括敌军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志愿军就是解放军。
志愿军赴朝作战
而且志愿军在回国后,也恢复了原本解放军的番号,但为什么还要特地使用志愿军这个称呼呢?
对此,许多人都困惑不解,然而在了解真相后,又纷纷直呼此举高明。
其实,东方大国决定支援朝方时,最初给部队定下的名字,并不是“志愿军”而是“支援军”,而且,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志愿军标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起初朝军形势一片大好,到8月初解放了朝鲜半岛90%以上的领土。
但是以老美为首的联合国军,却趁机悍然入侵,一时间战局迅速逆转,朝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被迫战略后退,并向东方大国求助。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而狂妄的联合国军面对中方发出严厉的警告,却认定东方大国不敢出兵。
于是,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
于是高层们经过反复思考,一致同意出兵朝鲜,并把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决心已定,接下来就该商量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这件事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意义重大。
因为东方大国如果公开宣布派兵赴朝作战,那就相当于公开向美国宣战,无形中就会帮敌人一个大忙:“为扩大侵略战争找到了借口”。
麦克阿瑟坚持扩大战争范围
所以,怎样才能做到既支援了朝方,又不为美军扩大战争找到借口,伟人对此颇费了一番脑筋,甚至几次找来周总理一起商议。
两人的初步意见,是称呼部队为“支援军”,这样既表明了支援意图,又暗示东方大国无意扩大战争。
但初步意见毕竟只是初步的,伟人一向慎重,又喜欢广开言路,特别注重听取资深年迈的民主人士们的意见。
各界爱国民主人士
这些老先生阅历广,见识多,为人老道且富有经验,所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事情会办得更加周全。
所以从1949年3月起,伟人就曾多次邀请大量民主人士北上,共商建国大计。
这些人来自各界,包括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科学工作者,总能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国家大计提出独到的见解。
民主人士纪念邮票
因此,伟人特别指示,就出兵名义的问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大家尽管畅所欲言。
虽然大多数人都表示“志愿军”的称呼很合适,而且当下出兵在即,不必再为这种小事多费心了。
但伟人还是坚持要听见不同的声音。
终于,在10月8日,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要求就“支援军”一事和伟人面谈。
爱国教育家黄炎培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职业教育的首创者。
作为教育家,他一生桃李满天下,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还有大数学家华罗庚都曾是他的弟子。
而且黄炎培交际广泛,朋友遍天下,他一生中与袁世凯、蒋介石来往过,也和孙中山、张謇等爱国志士做过朋友。
更重要的是,他还和伟人私交甚笃,二人的通信数量足有上百封,信中内容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可见伟人对这位前辈的看法相当重视。
伟人与黄炎培的书信
而在建国后,周总理曾两次请他“出山”,盛情难却之下,黄炎培以72岁的高龄,出任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因此得知这位前辈到来后,伟人在高兴之余,亲自出去迎接他,并找来了周总理一起商议。
三人刚一见面,黄炎培就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那这个仗就不那么好打”
对于这个问题,周总理则耐心地回答说,支援军支援朝方,不是名正言顺嘛。
但黄炎培却摇了摇头解释说:“支援军,顾名思义就是派出去支援的,那么说到底,还是国家派出的,这么一来不就等于在公开向美国宣战?”
黄炎培
黄炎培的一番话给了伟人很大的启发。
于是伟人当即将稿纸上的“支援”两字一划,改写成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志愿”。
接着伟人解释说:“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这也不是国与国宣战,这是民间的事,是中方人民不愿看着朝方人民挨打,才志愿去帮助他们。”
周总理也大加赞赏,并称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
在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就有54个国家的3.5万多名志愿者组成国际纵队,跋山涉水来到西班牙支援。
国际纵队战士
对此,70余岁的黄炎培连连点头赞成,并说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
几个小时后,高层发布了第一个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人民志愿军司令员。
随着命令下达,早就聚集在东北边境的几十万解放军也立刻行动起来,换上特制的志愿军军装,参战部队番号也全部改为志愿军的新番号。
志愿军军装
同年10月19日,“志愿军”的第一批4个主力军,相继跨过鸭绿江,正式踏上朝鲜战场,与17国军队一较高下。
当然,使用志愿军这个称呼的高明之处,可不止这点,
第一,用志愿军的名义出兵,可以迷惑敌人的情报系统。
因为历史上的“志愿军”普遍只是零散的小股部队,武器装备及军事素养上,都难以和正规军队相提并论。
所以,美军在和志愿军的第一次交锋中,就吃了大亏,由于志愿军选择以昼伏夜出的方式,配合堪称极致的潜伏战术,悄悄踏上朝鲜战场。
潜伏的志愿军战士
因此,直到志愿军入朝5天后,美军才通过俘虏,得知有一支军队正在靠近,但听说对方的番号是志愿军后。
美军便放松了警惕,以为对方至多不过是中朝民间自发组织的小股部队,战斗力肯定不够看。
但这回他们彻底失误了,志愿军不仅是解放军成编制的转化部队,而且第一批就有26万人之多。
1950年11月1日,中美第一次交锋:云山战斗正式打响。
云山战斗
志愿军在人生地不熟、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一举歼敌2000余人,缴获、击落飞机7架,坦克28辆,汽车176辆,各式火炮119门,取得了极其辉煌的大胜。
更重要的是,志愿军还击溃了美骑兵第1师第8团,并将其全部歼灭,一举打破了对方160年不败的神话,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志愿军俘虏美军
然而,即使被志愿军狠狠教训了一顿后,美军仍然坚持自己的最初判断,认为中方绝不敢参战,因此他们不仅不后撤,还咬牙切齿地准备反击,好一雪前耻。
但美军狂妄骄傲的弱点,被伟人精准把握,然后将计就计,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案。
按照伟人的计划,先让数十万美军主动进入志愿军的包围圈,再通过一次大型围歼战,一举奠定了战争最终胜利的基础。
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
十几万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取得大捷,共歼敌3.6万余人,美军王牌部队被迫进行“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最终联合国军被赶出三八线。
有趣的是,当长津湖战役结束后,记者询问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如何撤退时,对方却回答说:“我们没有撤退,只是换了一个方向进攻”。
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
然而在美军战史上,却对此清清楚楚地记载道:“在美军陆战队的历史上,还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行。”
当时,这支世界上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军队,每天却只能以500米的距离缓缓移动,可以说,死亡笼罩在了每个美军士兵的头上,而“活着”成为了所有美军的目标。
撤退中的美军士兵
第二,以志愿军名义出战,限制了战争范围,避免从局部战争扩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毕竟,如果以解放军的名义出战,那么这场战争或许就会演变成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届时甚至苏联也会被迫亲自下场。
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势必导致战争升级,最终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更可怕的是,当时美苏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一旦有一方决心使用,另一方必定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而中方派出志愿军的目的,只是帮助友邻和保卫家园,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还正待建设,自然不愿看到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所以至始至终中方都没有向美方公开宣战,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此时也没有任何正规军军衔,本质上是部队的临时指挥官。
因此,彭老总才会在接到任务后,故意打趣说:“什么志愿军,我就不是志愿的!”
彭老总的玩笑
但事实上,彭老总为尽快了解战况,入朝时间比第一批志愿军还要早几个小时。
据他的秘书杨凤安回忆,当时包括他和彭老总在内,一共7个人,大家坐上一辆苏联吉普车,带了一部电台,就入朝了。
历史上能有几个将帅,敢把大军扔在身后,带着几人就率先踏入万分凶险的战场?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志愿军司令彭德怀
也正是伟人等老一辈领导人种种大胆巧妙的安排,才将东方大国放在了十分有利的地位,并完美地限制了战争规模的目标。
第三,以志愿军名义出战,避免了刚建立的东方大国树敌太多。
毕竟东方大国的对手,是17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如果直接用解放军的番号,就等于同时向17国宣战,是极为可怕的外交灾难,所以必须改变称呼。
事实上,老美虽然后来也明白了“志愿军”的真相,但却从未揭穿这一点,反而直接承认了志愿军的叫法。
美国关于志愿军的报道
这是因为,老美也顾虑中苏联手的实力,不愿战争升级,所以从未正式向中方宣战,一直到战争结束。
此外,中方军队改名志愿军的决定,其实也正中英、法、加拿大等其他参战国家的“下怀”。
毕竟二战才结束不久,仍未彻底走出战争创伤的欧洲国家们,自然不想和东方大国把关系闹僵,更不愿扩大战争。
当老美宣布将对中朝部队进行核讹诈时,他的盟友不仅不支持,反而纷纷谴责老美试图扩大战争的行为。
英国民间抗议者
因此,中方军队有了志愿军这个称呼后,就可以解释为个人自愿报名参加的战争,与国家无关。
所以在志愿军面前吃过大亏的英、法等国才会宣称:他们从来没有与东方大国作战过。
这也为六、七十年代,中方同西欧国家的建交高潮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建交状况曲线图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和我国建交的西欧国家,而从1965年到1976年,与我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49个增加到111个。
其中不乏有英国、西德、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东方大国的外交史从此迎来了新篇章。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的确是由整建制的解放军转变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名不副实。
因为在后来,无论是解放军士兵,还是普通民众,都纷纷响应号召、自愿参战。
他们绝对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志愿军。
志愿军入伍仪式
志愿军的称呼,看似小事一桩,背后却隐藏着伟人的深意,事实也证明,这项决定无比高明,更充分彰显了伟人的超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