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境美到极致的古诗词
时间:2023-06-17 02:19/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612
评论:0
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是给谁写的?范仲淹《岳阳楼记》文首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篇首是对滕子京主政的肯定,但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其实这是一种官场的客套词而已。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范仲淹的心境是比较悲凉的。范仲淹自己也因为庆历新政的失败,被贬邓州,官场失意,前途黯淡,同为官场沦落人,有一知己,尤为珍贵,所以在结尾处又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
其中有一句名言,成为后世文人修身律己的座右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出现在《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我们知道,一般的文章最后肯定是对友人的期望和勉励,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现在这里,有其必然性,也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范仲淹强调自己对修身齐家的感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是在说自己,但从文章的结构和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来看,更深层次的,是对朋友一种含蓄的勉励,也是一种提醒。滕子京的身份是主政一方的官员,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能力突出,又与范仲淹同命相连,惺惺相惜,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尤其是官员,主政一方,诱惑很多,陷阱也很多。不以物喜,物是什么?官员身边的物,我们不难猜想,这个物,是财物。所谓官员,见财物则喜。范仲淹是在委婉含蓄的提醒朋友,作为主政一方的官员,要洁身自好,不要贪恋财物而损害自己的发展前途。不以己悲,则是提醒友人不要因为被贬斥到落后荒凉的地方(巴陵),就怀忧丧志,妄自菲薄。
至于我们通俗理解的事物、景物,实际是并没有理解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谓良药苦口,是当头棒喝,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每个做官的人,都应当志存高远,洁身自好,才能成为一名百姓心中合格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