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7年10月7日,在我国新疆,一支独特而神秘的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
这个部队虽然名为“兵团”,但官兵们不穿军装、不拿军饷,甚至并不列入军队的编制。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第一天起,“屯垦戍边”便成为了中央给予这个兵团的光荣使命。
几十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铸剑为犁,不仅大大改善了新疆人民的生活,还对巩固我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么一支充满神秘色彩的兵团,是如何诞生的呢?他们又为新疆做了哪些具体的事呢?
凯歌进新疆
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率新疆10万国军和平起义。
虽然新疆军政当局宣布了和平起义,但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国民党内部派系错综复杂,许多顽固分子趁机发动了叛乱。
陶峙岳上将
为了巩固和平解放的成果,还新疆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央军委做出了解放军迅速进军新疆的决定。
而刚刚结束河西追歼战,征尘未洗的一野一兵团,成为了进驻新疆队伍的最佳选择。
10月10日,在司令员王震的带领下,一兵团官兵沿着河西走廊向新疆开进。
本着稳定局势和人心的目的,新疆军区和人民政府在12月迅速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进驻新疆的部队达成了他们入疆的第一个使命。
为了巩固和平解放的成果,在这一地区建党建政也是至关重要的。
王震从部队中调出大量党员干部,和新疆地区发展而成的本地干部一同,深入新疆各地的基层改造替换旧政权。
在王震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下,新疆地区的军政情况焕然一新,处处散发着新的生机。
然而很快,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了,那就是影响千百年来治理新疆的核心问题:粮草问题。
王震的第一兵团共有11万官兵,陶峙岳率领的起义部队共有10万之众,再加上投入到地方政府的5万名工作人员,这些人每年要消耗的粮食数量约为10万吨以上。
然而当时的新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再加上被长期的剥削统治,生产力十分低下。
各族各地区人民在解决了口粮、种子的问题之外,剩下的稀薄资源根本无法供应这些军队和政府人员的粮食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提高新疆地区的生产能力,毛主席根据历史经验提出了“屯垦戍边”的口号。号召新疆军区在保家卫国之余,也要承担起部分生产任务,加快新疆地区的经济和生产建设。
但想要生产,就要先清理土地。新疆人民生活的安定之路上,有着一群“老鼠”挡着路。
彻剿匪患
正当王震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时,迪化(今乌鲁木齐)和哈密等地却突然爆发了一场反革命暴乱。
乌斯满
这场暴乱是由在新疆地区作恶多年的悍匪乌斯满帮派,伙同联合国民党特务尧乐博斯发动的,意图推翻人民政权。
然而解放军的神速出兵和新疆人民对解放军工作的拥护程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因此这场阴谋宣告失败。
乌斯满等人心存不满,于是解放军立足未稳之际,再次策划了一场暴动。
1950年2月5日,国民党反动军官在昌吉一带发动叛乱,乌斯满随即在阿山专区(今阿勒泰)响应,向着沿途驻守的解放军发起了袭击。
乌斯满
这些残暴的匪徒所到之处皆掠劫一空,肆意残害着解放军军政工作人员、无辜的平民百姓的生命,犯下了无数恶行。
在这些匪徒之中,乌斯满匪派最为臭名昭著,共杀害了1300余人民群众。
匪患问题愈演愈烈,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新疆军区立即成立了剿匪指挥部。王震任剿匪总指挥,向全军传达了剿匪的命令,并积极准备剿匪工作。
1950年4月1日,为了做好剿匪工作准备,十六师副师长罗少伟仅带着几名战士前往七角井视察。不料途中遭遇了一伙匪众的埋伏,罗少伟壮烈牺牲。
罗少伟
匪徒们在搜刮罗少伟遗体时,得知了他的身份。气焰嚣张的土匪不仅没有心生畏惧,反而十分残忍地挖去了他的双眼,对着罗少伟的遗体一阵破坏后才扬长而去。
罗少伟的牺牲点燃了全军将士的怒火,同时更加坚定了中央和新疆军区剿匪的决心。
王震立即组成了东西两路剿匪大军,一路直捣各大匪患的窝点地区。
由于匪众多为骑兵,机动性很强,因此无法迅速大规模歼匪。但经过100多次作战,叛乱的匪众大部分都已经被消灭,只剩下乌斯满、尧乐博斯等人率领残部向青藏地区逃窜。
为了能彻底根除匪患问题,王震一边命令部队继续清剿新疆地区的残匪,一边对着逃窜的匪徒紧追不舍。
在沿线军民的配合下,狡猾的乌斯满终于被擒获,其余几股匪众也被相继歼灭。
1952年9月,随着乌斯满之子谢尔德曼的武装叛乱被瓦解,这场剿匪斗争行动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新疆民众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新疆军区的屯垦戍边也终于得以全面稳定开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其实早在1949年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从西北前线风尘仆仆赶来的王震,就向毛主席请愿前往新疆屯垦戍边。
这是因为屯垦戍边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维持边疆稳定、促进边疆发展的有效政策。
在汉朝时期,汉将赵充国平定匈奴、羌人之后,便做出“罢骑兵万人留田”的屯田之策。到了唐朝,唐太宗更是十分注重屯田于西域,这也使得唐朝开发边疆卓有成效。
再加上王震曾经在延安南泥湾开展过十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极大缓解了当时根据地的生存困境,有着丰富的开荒经验。
因此毛主席当即肯定道:“王震同志很有全局观点。”
然而历朝历代虽然多少都实行过屯垦政策,但最终都是昙花一现,当地群众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本质改善。
新疆也要比王震过去经营的南泥湾大上万倍,又有着十分复杂的形势,想要确保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绝非易事。
因此在入疆之后,王震就认真分析了历史中屯垦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军的凝聚力和军民一心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建议:
将新疆地区部队的职能由传统单一的作战职能,改变为作战兼生产建设。
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号召全体官兵参与到生产建设之中,向着荒漠戈壁开垦种地。11万指战员在新疆的天山南北,一边持枪保卫祖国领土,一边挥镐开垦荒土。
1月的新疆,举目望去仍是冰天雪地,刺骨的寒风让这片土地仿佛失去了一切生机。而战士们为了避免耽误农时,只能顶着严寒四处勘察地形,寻找适合开垦的土地。
王震与陶峙岳等人一道,纵马驰骋在玛纳斯河西岸,想要在此开辟出一个戍边基地来。
他们沿着近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终于找到一个名为石河子的荒僻小村。
这个小村落虽然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但却有着十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临近天山,又是迪化与伊犁之间的交通要冲,的确是一个建家立业的好地方。
王震挥鞭看向远处白雪皑皑的天山,突地想起唐诗人岑参所做的《火山云歌送别》一诗来。身边的陶峙岳将军立即吟出:“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王震听后连连点头,随即又豪情万丈地说道:
“时过境迁,我们现在要把这首诗改一改,把这两句改为‘瓜果遍地百花开,火车开到这里来’,如何?”
众人皆爽朗大笑,陶峙岳将军主动请缨,将建设石河子现代化新城的任务揽了下来。很快,兵团司令部迁至石河子,从各地汇集许多能工巧匠负责设计,战士们则负责新城建设。
他们刨开坚冰,拉来木材,以坚韧的意志与自然环境抗争着。一座座营房拔地而起,一片片冰原冻土被开垦成为适合播种的耕田。
战士们用皲裂的手,将希望深埋于土壤,期望着“军垦第一犁”。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一年的时间内,全体官兵就达成了开荒96万亩的壮举。所收获的粮食和蔬菜基本可以自足,这不仅改善了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还极大减轻了当地人民的负担。
随后,王震主张创建农工联合的国营农场,实现工农现代化。
1951年,新疆军区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的乾德县发现了一大块土质非常肥沃的可垦荒地,这在优质土地匮乏的新疆并不多见。
王震得知立即前往勘探,随后拍板在此建设大型机械化农场,并在此修建了八一水库。机械化农场建成之后,王震十分关心其耕作事业,经常亲临检查。
一次,王震在陶峙岳将军的陪同下来到伊乌公路视察。当看到机耕队使用拖拉机进行作业时,王震对此兴致勃勃,还开着拖拉机亲自操作了一通,随后开口赞叹:
“这铁牛就是比以前的水牛、黄牛力气大,一个能顶十个!你们一定要开好这个铁牛,发扬出南泥湾精神,将来你们就是西北地区的开路功臣呐!”
长期以来,北纬42°以北的地区都被视为棉花种植的禁区,因此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垦区从未在此种植过棉花。
然而第二十二兵团的战士们在开入此地的当年,便在小拐地区种出了一块棉花地,创造出了奇迹。
王震得知后,在第二年亲自主持棉花生产工作,意在将这一“奇迹”发扬光大。
在全体官兵的不懈努力下,玛纳斯垦区的植棉成果越来越突出,当年就获得了亩产超400斤的大丰收。
玛纳斯垦区所种植而出的长绒棉,纤维长,质量好,足以媲美尼罗河流域的长绒棉。
时至今日,新疆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业也成为新疆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1953年,由于操劳多度,王震的肠胃痼疾复发了。由于此次病况十分严重,因此中央便将王震送往苏联进行医治,他也就由此离开了自己准备奉献一生的新疆。
王震虽然离开了新疆,但他时时刻刻挂念着新疆,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是他向毛主席和中央所提出的。
第二年10月,驻守新疆的解放军部队全部脱离军队序列,组建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独特的兵团,肩挑生产建设和保家卫国两项历史使命,世代守护和建设边疆。
在兵团战士的奋力开拓下,仅短短几年时间,毫无生机的荒漠,逐渐绽放出一片又一片的绿洲。
1956年,王震担任农垦部部长。早在进疆之时,王震就对开发塔里木地区有着很深的执念。
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有着大片的荒原等待开发。因此王震便以农垦部的名义,提出了开发塔里木的决定。
从1958年开始,新疆建设兵团便向着塔里木盆地开进,在两年时间内开荒126万亩。
塔里木盆地由黄沙弥漫、渺无人烟的千里荒漠,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级的粮棉基地。
时至今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屯垦戍边六十多载。而这些都是当初来到新疆的战士们打下的基础。
如今的兵团既是“准军事实体”,又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党、政、军、企四套领导机构相互融合,工农业、交通、建筑、商业多方发展。
回顾其多年的奋斗历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路,但最终为国家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疆建设兵团的战士们,一代又一代地守卫在祖国的边境,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为维护祖国统一、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