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
以珠穆朗玛峰的石头为基、以台湾海峡的水浇灌、在庭院里种下台湾的樱花树、采用苏州天池山的花岗石、杭州灰色大理石、山东泰山黑色花岗岩、四周种下延安乡亲送来的青松.....
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倾注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于主席的爱戴和敬仰,在整个建造过程汇聚了全国各地精兵巧匠和能人异士的力量,对于材料的选取和装饰的设计,处处表达着“中国式浪漫”。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仅用了半年就竣工落成,但是修建的过程却并不容易。
一、在人民群众当中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在中南海202室溘然长逝,当时华国锋坐在毛主席的床榻边,沉默了许久都没有说话。
接下来的工作,华国锋必须要打起精神来安排,那就是毛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
尽管毛主席在世时曾经要求要把自己的遗体火化,但是,经过中共中央的再三讨论,还是决定将主席的遗体保留。
随后,华国锋组织成立了毛主席遗体保护小组,请来了医疗科学院的组织胚胎学博士徐静成立医疗小组对主席的遗体进行防腐。
除此之外,华国锋还成立了水晶棺的建造小组,决定为毛主席打造一副能够恒温、制冷的水晶棺。
那么水晶棺应该放在哪里合适呢?这又给中南海的领导人出了道难题。
经过一个月的商议,10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于建立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毛主席对于中国、对于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丰功伟绩应当名垂青史,他的音容笑貌也应当被后人铭记。
因此毛泽东纪念堂的修建非常的有必要。
但是在80年代的中国,建造毛泽东纪念堂工程质量必须得到保障,甚至要超过以往的最高水平。
这对于中国当时的建筑业来说,无一不是一种挑战。
自“修建毛泽东纪念堂”的决定被公布后,中央从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八个省市选派了最优秀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齐聚北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设计工作组。
设计工作组由副部长孙友余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亲自挂帅,领导这项神圣的工作,此后便展开了对于纪念堂各种问题的讨论。
其中最为首要的就是纪念堂的选址问题。
当时的选址工作组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毛主席能够安放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样他老人家才能够安卧永息。
在此基础上,选址设计组首先就想到中“山水”主题,设计了“水上日出”和“山顶红星”两个方案。
顾名思义,“水上日出”就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有水的地方,而“山顶红星”则是将纪念堂建在山上,能够让主席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
尽管山水环绕的寓意很美,但是真正在实地勘察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选址的调查组在实地调研中走访了许多祖国的河山
但是要么是地势偏僻、要么是环境潮湿,这些有水的地方都被调查组否决了。
后来设计组又专门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山,香山、景山、玉泉山等等,这些山峰都曾经留下过设计组的脚印。
但是也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只保留了景山和香山两个方案。
当时许多专家都倾向于在香山上建立毛主席纪念堂,香山不仅曾经是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而且地势宏伟,可以获得“高山仰止”的效果。
但香山的方案却遭到了中央领导的否决。华国锋认为,尽管香山在北京,但是距离北京城的距离很远,群众们想要瞻仰毛主席的遗容有太多的不便。
正当设计组因为选址问题而苦恼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的一处空地吸引了设计组的注意。
毛主席纪念堂选址
经过周密的讨论,设计小组最终选择了在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建造纪念堂。
但是对于纪念堂的高度,设计组可谓非常严格的精确到厘米。
纪念堂最终的高度是33.6米,而这个高度是专家组通过严格的视线分析而确定的,分毫都不能错。
我们都知道纪念堂是建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正中间,而正阳门整个城楼通高是43.65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通高是37.94米。
这就需要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上的金水桥畔看纪念堂时,正阳门城楼大屋顶的轮廓不能和纪念堂的最高处重叠,也要考虑到纪念堂的高度不能有压倒纪念碑的态势。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专家组严格计算和反复测量,最后才确定了33.6米这个高度。
由此可见,纪念堂的修建有多么严格精细。
当设计组将设计草图递交给中央各级领导审视时,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二、采石与文物保护起了冲突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参加奠基仪式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界代表共8000多人。
顾士元雕刻奠基石
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刻老工人顾士元雕刻的奠基石被埋在纪念堂选址的中心位置。
随后华国锋在奠基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战无不胜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万岁!”并且亲自为奠基石培土,以寄托对于主席的哀思。
奠基仪式
以珠穆朗玛峰上的石头为基,用台湾海峡的水浇灌,毛主席纪念堂即将开始动工。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当时全国各地直接参与纪念堂建设的单位有50多个,大批的原材料都是由各地准备并加工好的。
全国29个省市捐献出自己最具特色的物产,北京上百万市民自愿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但是即便如此,在建造过程中,原材料的开采和选择依然是一大难题。
纪念堂的修建需要用到大量的玉石原料,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岩石分布在全国各地。
北京房山县的白玉石、江苏宜兴的奶油红大理石、天山的白色大理石、天池山的花岗岩等等。
而中央对于这些石料的开采要求极高,开采往往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是材料采集中最为费时间的大工程。
当时许多省市在党委领导下组成专门班子,负责纪念堂工程材料设备的供应工作。
尽管如此,还是面临着不少的难题,其中位于苏州天池山的细沙和菜籽砂两种花岗岩的开采工作就引发了文物工作者的阻挠。
当时纪念堂工程总指挥部将纪念堂南北甬道和部分台阶的采料和砌筑工程交给了江苏吴县。
吴县的县委对于这项工程非常重视,将其命名为“一号工程”,动员了吴县将近2000人参与到石料的开采工作当中。
矿山开采
“一号工程”所需要的菜籽砂花岗岩矿源十分匮乏,只有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天池山有这种矿脉,但是“一号工程”的采石工作显然与文物保护发生了冲突。
可是在中央下达的严格要求下,谁都不敢对石料的开采有任何的怠慢,既然必须要高纯度的细沙和菜籽砂花岗岩,就只能派石匠进驻天池山。
在天池山,很快就进驻了许多石匠,站在山上举目观望,天池山到处都是抬石头的号子声、采石的叮当声,还有许多山脉已经被凿好了炮眼,随时准备炸山取石。
尽管天池山寂鉴寺一位名叫“教养”的僧人再三阻止,但还是没能拦住他们。
寂鉴寺
眼看着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的六颗大椐树被砍倒,教养只能一边叹气一边抱怨。当时几名文物保护者赶到天池山时,老僧人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一样,悉数道尽这些人对于天池山的破坏。
“我跟这些砍树的人说这些是省级文物,不能砍,但是他们说是林场批准的,为了建造毛主席纪念堂,运石头要用大树修筑栈道。听说他们已经在莲花峰、石鼓峰凿好了炮眼,马上就要放炮了,天池山要完了......”
教养一边说,一边落泪,他在这里呆了几十年了,对于天池山早就有了感情,但是如今眼看着天池山要被破坏,心中难免不是滋味。
天池山
这些文物工作者中一位叫张志新的人一听,立刻争分夺秒的去找上级领导反映。
刚巧那几天文管会的蔡述传要到苏州验收古建筑维修项目,张志新立刻前往苏州找他汇报。
但是蔡述传一听天池山文物保护和“一号工程”有矛盾,也着实难以下手。
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神圣,那一年里只要是说给毛主席修纪念堂需要,没有人敢说“不”字,大家都怀揣着高度的谨慎执行中央下发的任务,但是在执行时不免有些死板。
蔡述传听了张志新的要求有些难为情,他只能说让张志新向省文管会的领导反映。
但是这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天池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能争取了,张志新决定去找这项工程的总指挥吴兴福申述理由。
第二天,张志新又坐班车回到了天池山,辗转找到了第一工程的总指挥吴兴福和指挥部的几个同志。
张志新一见到吴兴福就说道:
“吴指挥,我知道第一工程的重要性,但是天池山的文物保护同样重要啊,我现在只希望您争取不要破坏莲花峰、石鼓峰、‘老僧礼佛’等景观,如果实在不行,也要把天池山的石屋和石造像保留下来......”
但是,吴兴福还没等张志新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你们来的目的我懂,但是一号工程的时间紧、任务重,所需要的石料要求严格,现在金山和枫桥的这种石料已经没有了,只有天池山有,如果我们在天池山的其他地方找到这种石料的话,就尽量不开莲花峰,但是如果找不到,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看着吴兴福焦急的神色,张志新也知道开采石料的紧迫性,随后还没等张志新继续说,吴兴福就急匆匆的到别处去了。
后来,张志新得知自己所做的工作和吴总指挥的表态起作用了。
莲花峰上凿好了炮眼也没有放、总指挥选派了好几位有经验的石匠选采点,在天池山北侧的太阳山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石料矿脉,并决定扩大太阳山完口的开采,从而保住了天池、华山的诸多景点。
莲花峰
1977年5月3日,“一号工程”全部采石加工任务完成,天池山的文物也最终得到了保护。而这也只是修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冰山一角。
三、精密的选材与科研工作
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工作中,除了大量需要的花岗岩和玉石外,还要对纪念堂的屋顶的选材进行精密的分析和计算。
由于纪念堂内将会存放装载着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和大批文物、文献、图片、书信等非常珍贵的物品,因此屋顶的选材必须是防水性好、质量轻、耐腐蚀且抗压抗震的材料。
然而,就当时的中国而言,并没有这种相对较为完美的材料,因此就要调用当时也建筑材料相关专业的教授组成科研小组集体研发。
为此现场指挥部组成了有三机部621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参加的科研、设计和施工三结合的小组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其精细的程度可想而知。
科研小组选用铝板进行各种试验。
首先就是对铝板在高温暴晒的环境下进行了模拟试验,并且精确地计算出铝板平均每年大气腐蚀厚度损失为0.0026?0.0076毫米。
科研小组通过对别国的屋面材料的研究发现,有许多国家都用铝板做屋面,其四五十年间累计最大腐蚀深度均在0.2毫米以内。
因此,经过周密的实验后,最终确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字——板材的厚度确定为1毫米。
屋面材料确定后仅仅是解决了高温暴晒的问题,接下来还有防水性的问题。
研究小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我国古代修建的钦安殿就是用铅锡合金板作为防水的材料,并且耐老化的性能较强。
为此,三结合小组还走访了钦安殿,这里已经有55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从来没有渗漏雨水的现象,解放后也从未修理过。
钦安殿
调研过后,专家们立马根据科研单位的反复试验,选定了纯度高于99.96%厚度为1.5毫米的铅板做防水层。
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我们也许不会注意到屋顶的特别之处,但是它们却凝结了科研小组的专家们反复试验的辛勤汗水。
纪念堂所采取的铝板铅背屋顶既吸收了国内外铝屋顶的经验教训,又继承了我国古代建筑防水的精华,为设计与施工新型轻质耐用的屋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也是建筑行业的一次革新。
然而,除了屋顶的高精度实验外,还有毛主席纪念堂二层采用的大量轻隔墙材料。
这些轻隔墙材料由角钢组合的轻型钢柱、钢拉杆、纵横木龙骨组成骨架,外装石膏板粘贴墙纸而成。
在安装的过程中更是经过周密的计算,轴线偏移不得大于5毫米,钢柱变化和垂直偏差不得超过5毫米,墙厚不得超过2毫米,单面安装不得超过1厘米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建筑专家的精密计算得出的结论,每一步都极其严格。
总之,修建整个纪念堂成立的专家组就有几十组之多,每一组负责的都是不同的选材试验。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纪念堂成为保存永久的标志性建筑,而这势必耗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
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这项工程技术上也是很复杂的,这样高的抗震性能的建筑以及由此而采用的结构形式,工程的每一项工作都体现着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
四、落成与后来的修缮
1977年5月24日,历时整整6个月的毛泽东纪念堂终于竣工落成,一颗颗赤诚的心铸就了这万人景仰、光照千秋的不朽丰碑。
这座纪念堂长宽各105.5米,高33.6米,总建筑面积达33867平方米,44根花岗岩廊柱承载起熠熠生辉的金黄琉璃重檐屋顶。
纪念堂坐南朝北,北大门正上方的汉白玉匾额上雕刻着“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鎏金大字,这是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的亲笔题字。
从北大门进入,映入眼帘的是高达3.45米的汉白玉雕刻毛主席坐像,背后那幅大型的绒绣《祖国大地》跟衬托出毛主席的端庄安详。
在往里走就是瞻仰厅,这里安放着毛主席的遗体,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着鲜红色的党旗。
纪念堂的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六位同志的革命业绩纪念室。据统计,6个纪念室共陈列文物102件、图片490张、文献224件。大厅里播放着纪录片《怀念》,展现了我们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
而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也成为了我国建筑史上的壮举。
这半年里,毛主席纪念堂的小到一颗螺丝钉,都倾注着全国人民的心血,熔铸着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1977年8月18日,毛主席的水晶棺被移入纪念堂。
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纪念堂正式接待了国内外前来哀悼的人民群众,大家终于在这座建筑中瞻仰到了毛主席的遗容。
自1978年开始,毛主席纪念堂便面向全国人民免费开放,毛主席的遗容将供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瞻仰。
但是,纪念堂的后期修缮工作也非常重要。
尽管在修建的过程中,所有的材料采用的都是最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堂依然会有破损的地方,而这就需要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定期的筹划维修和选定公司的管理局人员。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纪念堂内也需要增添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例如等离子超薄电视,还有电子资料触摸屏,可以生动地展现领袖们的风采事迹。
从落成至今,纪念堂一共经历了3次大型维修,第一次是在1994年。
这次的闭门维修长达三年,于1997年12月31日竣工。
这次修缮增加了现代化的消防措施、空调、通风系统、通讯设备和动力系统,使得纪念堂内的资料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现和保存。
此后,毛主席纪念堂便形成了10年一大修的惯例,也就是2007年2017年分别又进行了两次大型修缮。
除了建筑本身的完好度问题,堂内的毛主席遗体的保护也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
主席的遗体之所以历经50年依然可以神采奕奕、风貌犹存,正是因为遗体保护小组对于主席遗体的定期维护。
而那些修缮纪念堂的建筑师们和进行遗体保护的医疗人员们也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而感到分外的自豪。
结语:
直到今天,毛主席纪念堂仍然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民前去参观,人民群众对于主席的爱戴和敬仰,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淡化,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主席的精神依然会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