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武林 一个人武林免费观看

时间:2023-06-16 05:0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098 评论:0

个人的武林

传统武术的延续,更像是一个纯民间生存样本,或者在现实中艰难维持,或者,和武侠小说一样,渐渐被遗忘成一些不可考证的江湖传说。

【风物词条】

苌家拳:

苌家拳,又称苌氏武技,汉族传统拳术之一。由清朝乾隆年间原郑州汜水县苌乃周先生所创,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2008年6月7日,苌家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触手可摸的传奇

每提起一个拳种,都会牵起一段具体历史。说起苌家拳,则要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苌家拳发祥于河南荥阳,旧制称汜水,处中原腹地且民风尚武,因此,逐渐孕育、诞生了著名的内家拳派“苌氏武技”。苌家拳开山鼻祖苌氏乃周先生,自幼通晓“四书五经”,家学深渊,对《易经》钻研甚深,这对苌乃周以后创拳著书,为苌氏拳法理论根据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他文武兼备,故被武林称之为儒拳师。当地文献记载,创始人苌乃周“天下驰名,枪锏锤棒春秋刀俱精妙入神,当时杰士,无有出其右者”。

据苌家拳第八代传人刘义明回忆,在他小时,邻近村庄习武之气蔚然成风,每日傍晚凌晨,周边村庄的人都会自发地练功,练拳看拳成为当时人们主要娱乐方式。荥阳当地将此一带称为“拳窝”,周边练武之人,无论拳枪棒,皆和苌家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的荥阳,苌家拳直系传人所在的王村镇后新庄,已然成为临靠黄河边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和路过村落毫无二致的萧瑟与单调景象。除了碑文和拳法创始人苌乃周的画像,几乎难以联想到曾经辉煌的练拳场景。但只要提及苌家拳,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娓娓道来一段故事,苌家拳的“显赫”历史始终是苌家拳传人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光荣记忆。

逝去的武林

故事到了刘义明这一代人,习拳超越个人喜好之后,更多成了延续历史的一种责任。

师承苌氏武技第七代宗师高青莲门下的刘义明,从六岁习武至今,已有60多年的故事,这中间糅杂着天分,也有勤练。见到刘义明是在他的住处,一个大小不过十平米学生宿舍,大约有了些年头,黯淡的装修配上老式桌椅和书柜,时光仿佛一下子倒流许多年。从郑州二砂厂退休后,刘义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了苌家拳推广和教学上。这里就是他推拳入高校时,学校安排的住所。见我们来,他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狭小的空间里堆积了许多文字资料,那是他编撰《苌式武技》要看的书目。一边的墙上挂着苌乃周先生和恩师高青莲的画像,剩下的家当只有墙角数得出来的兵器大约六七样,看得出因为频繁使用留下的磨损。

他滔滔不绝的给我们描述那个逝去的武林。那是一个门派观念极强的年代,传承基本靠口授身传,不会形成大众记忆。“对于武术,怕失传又怕泄密。”有时拳师走了,拳法也跟着消失,常出现“曲终广陵散”的悲剧。因此,苌家拳的传承和中国其他众多传统家传技艺的命运一样,连同曾经荣耀的老拳师和怀揣飞檐走壁梦想的少年一起,几乎泯灭于历史的沉沙中。如今,在少林、太极南北两据的格局下,曾与它们并称河南三大名拳的苌家拳处境难免更显尴尬。对刘义明而言,这样的问题虽然多少会让他有些失落,但不再具备杀伤力。自1981年教拳至今,他一直坚信,“那些冲苌家拳来的孩子,自然是不会失望啊”。

武侠,功夫和江湖

中国武术因深受西方竞技化的影响,在剥离武术整体性的同时,也削弱了武术的味道,这是憾事。武术其实包括着一整套传统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它比单纯厉害与否更具价值。这是我们去往传统武术之乡寻找其起点之后,透过媒体传播的传奇以及现代体育的塑造之后,也是在理解了它的现代演变以后,获得的一些简单认知。

即便是在少林寺,在陈家沟,在武当山,在青城山,我们依然见不到金庸笔下深入人心的颠僧、狂道、隐侠和剑仙,满眼所见的是比自己更寻常,比生活更无奇的渺小人物。也许江湖历史的真实面目本就和今天一样平淡无奇,但在后人的世界里却成了传说。这种精神上的寻根情节,经过漫长历史的洗礼,在不知不觉中深入骨髓,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友情、义气和牺牲等观念,来实现心灵的共鸣和认同。

当我们抛开江湖回归武术本身,中国武学依然博大而精深。所谓制人而不制于人谓之拳,“拳”是一种修为,是慧根。养生之道,亦不外乎顺应自然,并将之收纳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大道至简,易知而难行,知行合一,当常存于心。

武侠,功夫和江湖。这虚虚实实世代相传的神话,没有人相信它,却永远有人愿意相信它。

《泰慕》

TIME

期待下期有你

泰慕志 ∣轻奢·精致·深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