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治疗 叔本华作品有哪些

时间:2023-05-26 11:16/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9326 评论:0

欧文·亚隆的心理学以存在主义为取向,似乎总是在对“他人即地狱”的拒绝中寻找“存在”。人们喜欢津津乐道的是他脸上永远洋溢的灿烂笑容和他跟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的美好婚姻,自体与他者的关系在他本人的人生中看起来已经获得了圆满的解答。

这本心理小说以一名心理治疗师朱利斯为主角讲述了他组织的一个团体治疗历程,切入点是将一名叔本华的信仰者——菲利普引入团体。叔本华极端悲观厌世、反身内思的哲学态度与团体治疗的人际关系取向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和冲突,两者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似乎代表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毫无疑问,朱利斯暗指欧文·亚隆自己,他是典型的“向外求”,通过帮助自己的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自己的“存在”意义。当面对死亡这一不可抗拒的绝对客体时,他选择去找回多年前自己治疗失败的病人(菲利普),自然是他面对问题的习惯路径——从他者身上寻找答案。相反,菲利普在早年遭遇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失败后,逃进了叔本华的怀抱,秉持着与朱利斯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寻求绝对理性的哲学智慧而与外界划清界限。因此,菲利普在面对朱利斯的求助时采取了为他讲一场叔本华哲学讲座的方式,希望他能“向内求”。但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坚硬的模式里,自然无法相互认同。整本书都在冲突中展开。

内倾和外倾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功能,指向了主体在应对他者时采用的不同方式。“他者”在书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亲密伴侣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另一个是人无法抗拒的强大的绝对客体——实体消亡。在死亡的强压下,自体与他者的冲突被放大了。但这一对矛盾并不是最主要的。外倾型的人只有在生死存亡之际,才有可能“反身而诚”。而内倾型的人也只有在需要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生存资源的时候,才不得不走进人群。

另一对矛盾功能是思维和情感。菲利普是内倾思维型,潘蜜是外倾情感型。两人的冲突看起来是过往回忆的残留,其实是思维型和情感型的矛盾。思维型是以逻辑推理做出判断,情感型是以个人喜恶做出判断。荣格认为,从经验来看,一个人采用其中的一种功能待人处世、接收和处理材料、适应现实,可能是个人的天性。但其中一种功能的高度分化和发展,往往造成其它劣势功能的萎缩,对个体人格原本的整体性形成破坏。两者的矛盾体现在个体与他者的关系上,其实是对个体自身整体性的否认。荣格以太极图的方式阐述了四种心理功能在人格的整体性上发挥的作用:

(ps:荣格显然没看过周敦颐的太极图,把中间最重要的“太极”搞丢了)

除了主体和他者的关系,书中很多人物都显示了他们受无意识阴影的控制。原型在个体人格特质的两个重要形式是男性人格中的阿尼玛和女性人格中的阿尼姆斯。这两组典型原型意象代表了无意识对个体“完整性”的补充和发展,他们都各自有从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菲利普的阿尼玛停留在初级的厄洛斯(爱欲女神),他选择女性伴侣的方式是滥交,显然是阿尼玛的投射作用。而潘蜜强迫性的重复爱上错误的男人,也是她的阿尼姆斯的投射,她爱上的是自己的阴影。在这个层面上来看,真正困扰书中团体中成员的问题并不是人际关系或社会适应不良,而是被无意识情结控制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存在心理学可以解决的领域了。

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心理治疗和发展的目标是消除痛苦,其实是大错特错。痛苦和冲突就是生活,是每个人人生的天然属性,是幸福的对立面。只有一个人因为软弱而逃避痛苦时,才会引发心理疾病,正如荣格所说,“神经症是合法痛苦的替代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