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求职意向 会计求职意向都有哪些

时间:2023-05-23 07:2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4034 评论:0

正面案例:

案例一:A某,某一线城市上市公司区域财务负责人,48岁,女,中级职称,中专。

求职意向:从一线城市回归三线家乡,行业不限,要求财务总监/负责人。

求职结果:某四星级酒店财务负责人,面试时因为企业看重其上市公司的经验,加上自己对答入流,收获1W+月薪和年终奖。

结论:年龄够了,相关行业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在三线家乡收获的工资虽然不比一线城市,但是实际享受的便利对得起付出。

案例二:B某,某三线城市房企财务主管(房企规模有限,但是所幸做完了一个完整的项目,了解房企从测算-拿地-施工全过程),男,38岁,高会,薪酬8k+。

求职意向:上市/地方头部企业,财务负责人。

求职结果:兄弟省市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薪酬涨幅翻倍。

结论:原薪酬受制于原单位(三线城市房产行业+企业项目质量不好),但本身能力强(房企项目核算、测算都能做),并且职称高,高薪酬是志在必得。

案例三:C某,32岁,某地区八大所高审,项目质量很好(主要做上市年报和IPO,专项只有央企的经责审计),可惜学历较低。

求职意向:想入四大/项目更好的一线八大所。

求职结果:一线四大,降级录用。

结论:求职成功得益于项目太好,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审计有自己的思路(肯动脑,勤思考),在面试时项目能够通畅讲出来,符合对方的带队条件。

案例四:D某,25岁,某一线所四大高审,带小项目(港股子公司),海归硕士。

求职意向:某头部企业的财务分析/合并报表岗。

求职结果:成功脱坑四大

结论:个人能力强(自己2天搞定关联交易报告,理顺200多个关联方),提前很久开始筹备离开事项(因为英文能力好,瞄准外企)。

反面案例:

案例一:E某,某985老牌财经院校学士,中等规模私企出纳,32岁。

求职意向:想要去事务所/去其他更大的财务平台。

求职结果:因为没有核算经验,毕业后未进行规划,很大一段时间只是完成出纳工作,目前仍在找寻工作中。

结论:失败有迹可循,自身意愿不强,年龄越大越来越难找。

案例二:D某,某三线城市地区税局工作人员,二本学士,28岁。

求职意向:想去事务所/计算机/财务分析,2年内收入和现在工作持平。

求职结果:正在筹备了解,但是因为市场薪水和付出不对等,也非常犹豫。

结论:我们真诚地分析后,觉得她完全不应该出体制。

案例三:E某,某一线城市待业人员,德国留学硕士,33岁。

求职意向:想去事务所磨练。

求职结果:经过透彻了解后,觉得事务所生活不适合自己,同时,因为自己之前规划不够(有4年浪费在行政工作上),导致自己后期面试很难。

结论:求职信息没掌握到位,举步维艰。

综述,我们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计是大家眼里的好工作?

因为信息差和个人偏好长久存在,而人的天性是容易相信简单而不需思考的信息,长久以来,大部分人就更容易相信:会计是个好工作,这也是信息传播的基础,同样的偏差在其他行业也存在…

根据我们对不同求职者的了解,行业天花板虽然比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要低,但是实际能够达到的人非常少…如果真的对比每个行业情况只考虑天花板或者地下室的话,那正态分布原理就白瞎了…

会计的好,在于它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平稳,总是有企业会需要的, 这就和学校、医院总是招生和接收病人一样。

二者,很多人看待会计行业时,同样也是带了严重的个人偏好:

比如报销被财务要求规范,长久以来就难免形成了,“财务权力很大”的刻板印象;

比如当公司开始裁员,自己作为销售被辞退,但是财务依然安全时,就觉得“财务工作一定很稳定”的幸存者偏差;

以及,我们父辈生活的那个年代,平安、稳定、体面,就是好的一切。

这些很多都是时代特征,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比起直接相信,更重要的难道不是想明白为什么?

正面例子中,我们列举遇到的走向比较好的候选人,他们提前准备、充分了解这个市场,了解企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力,这其实更多是他们的积极准备,让他们走向一个更好的平台;

而反面例子中,有些情况我们也无能为力的,往往是候选人之前不太关心走向,也不花时间弄清楚现实,有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有的抓着牌也不知道怎么打…

用好/不好做判断略有武断,可以大概对比行业前景,但是个人发展永远没有这么简单,进入一个好的行业,你可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但是不代表你有一个好的未来。

好的未来,永远需要自己不懈努力。

我们是小马职路,专注财审、咨询、券商求职的小小中介【简历修改、面试指导、就业咨询】

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