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什么节日 7月1日是什么节日视频
大年初一,也就是正式过春节。当然,广义的春节指从除夕到元宵节的一段时间,而狭义的春节,应该指农历的岁首。那么,大年初一都有哪些您还不知道的历史文化渊源?
大年初一的称谓有很多,在先秦以前称为上日、元日、改岁、开岁、首岁、献岁、朔日、正朔、岁朔、履端、履新等等;到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上日、三始等;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天腊等;到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 、三元、岁日、岁元、新正、新元等;到清代,就叫元旦或元日;而正式叫春节,则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是个新称呼。现在春节的民间俗称也很多,如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过年、过大年等等。
过年的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更迭而使用不同历法,岁首(即新年)在日期上是不相同的,所以过年的具体日期也不一定相同。
上古时代使用干支纪元法即干支历,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所以过年时间在立春这天;夏朝使用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过年时间在正月初一;商朝使用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过年时间在十二月初一;周朝使用周历,以冬至为岁首,过年时间在冬至这天;秦朝使用秦历即颛顼历,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过年时间在十月一日;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制订并使用太初历,过年时间恢复到夏历的正月初一,以后大体就此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王莽篡汉后曾一度使用殷历,过年时间又在十二月初一,之后改回正月初一;魏明帝曹叡也曾一度使用过殷历;唐代武则天称帝后,把唐的国号改为“周”并改用周历,过年时间在冬至,之后改回。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改用民国纪年法和公历(阳历),但夏历依然还在民间保留使用,形成“两历”并行局面,1914年1月民国北洋政府通告全国,把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过年这天,统一称为春节,并给予一天假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和公历,把公历1月1日还称“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1970年以后“夏历”又改称为“农历或阴历”。
周公被尊为“元圣”,比孔子地位还要高(示意图)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消灭商朝、建立周朝之后,便命令自己的弟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元圣,也是西周的开国元勋姬旦,来负责制定国家的体制、建制和礼制。姬旦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也叫周公旦,周公比孔子至少早500多年,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贡献比孔子还要大得多。周公用土圭测量法确定都城洛邑(现在的洛阳)、确立周朝的历法即周历、设计国家政治形式即分封制、编写国家的官僚制度及礼乐体制(后来叫《周礼》)等等,为周朝790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洛阳周公庙壁画:周公代替天子周武王分封诸侯
其中分封制是指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体制,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土地上建立国家即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作为藩篱拱卫着大周朝。这也是后来出现春秋、战国乱世的体制性原因。
周朝的历法以冬至为新年的第一天,即过年或大年初一,周朝天子要在这天举行重大祭天大礼,还要举行接见诸侯国国王的大朝会。
西周周公旦撰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十八《春官·大宗伯》 载于《四库全书》
据《周礼》中《春官·大宗伯》记载,春官中大宗伯一职,掌管国家的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不仅负责上苍、诸神、人间、鬼魅、社稷、五嶽、山林、河海的祭祀大礼,还负责规制各诸侯国来觐见天子(即周王)的礼制。《周礼》规定,春季觐见叫做朝、夏季觐见叫做宗、秋季觐见叫做觐、冬季觐见叫做遇,即朝春、宗夏、觐秋、遇冬。汉代郑玄在对《周礼》进行注解时写道:“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朝春是要越早越好的,西周以冬至这天为岁首,冬至就是新年、也是春季的第一天,被安排朝春的诸侯国王,都会在这天拜见天子。诸侯国国王拜见天子的仪式就叫做大朝会。
战国鲁 孟轲《孟子》卷十二《告子章句下》取自宋·蔡模撰《孟子集疏》收录于《四库全书》
大朝会的主要内容大概有三项,一是诸侯述职,二是贺年并表达敬畏,三是进献财物。根据《孟子》卷十二《告子章句下》之二十七记载,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大朝会中,天子接见诸侯的政治目的是“图天下之事”,同时询问地方的治理情况,看看各地有什么突出成绩、天灾人祸和新一年的打算,以便褒奖和惩处,诸侯需作详尽汇报,这就是述职,相当于现在地方领导干部一年一度的“述职报告”。那么,不按规定来参加大朝会有什么后果?孟子说道:“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不参加大朝会属于大不敬,不仅会受到降低爵位、削减土地,还会招致天下军队的进攻,性命都难以保全,后果非常严重!可见,大朝会既是周朝的重要礼制,也是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管理和约束。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秦历即颛顼历,以亥月(十月)初一为过年,大朝会也在这天举行,秦始皇要在这天接受列位大臣、各地官员的贺拜和述职。当然,大朝会也不一定只有皇帝接受诸侯、大臣的贺拜和述职,还可能有谈经论道,或者是皇帝喜欢的其他活动。
东汉?刘珍等撰《东观汉记》卷十六《戴凭传》收录于《四库全书》
据东汉史学家、汉和帝朝卫尉(大概相当于九门提督或首都卫戍司令一职)刘珍等人所撰《东观汉记》卷十六《戴凭传》记载:“戴凭,字次仲,为侍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经不穷戴侍中。’”讲述的是东汉经学家、侍中戴凭精通经典的故事: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正月初一大朝会上,令群臣中能说经论道者,于廷前相互辩论,理屈词穷者将席位让给辩胜者,结果,熟读《京氏易》而博学多才的戴凭连连获胜,夺得座席五十多个,被誉为“解经不穷戴侍中”,这也是成语典故——“夺席谈经”的由来。
总之,各朝各代的史料文献的记载表明,大朝会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尽管形式与内容有所发展和变化,但在大年初一举行大朝会这一礼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南朝梁 宗懔(lǐn)撰《荆楚岁时记》载于《四库全书》史部十一 地理类八(杂记之属)
我们来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些过年传统习俗。根据南北朝著名学者、大臣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主要有:鸡鸣而起,先于庭前放爆竹,以震慑山怪、恶鬼;在门窗上帖画鸡,并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鸡画两边竖桃符,在门上悬挂桃木板叫仙木,仙木左右帖门神,以驱逐鬼怪邪气(现在的春联也是由桃符演化而来);大人小孩都穿戴整齐,挨个去拜年;给老者拜年要喝椒柏酒——一种用花椒和柏树籽泡的酒,以祝福老者长命百岁;喝桃木水——一种用桃木煮的水,以镇辟邪气;喝屠苏酒——一种用华佗秘方泡制的药酒,以祛病强身;吃牙糖——一种用谷芽熬制的糖,拌着芝麻、黄豆一起吃,能稳固牙口;每人要吃一个鸡蛋,以抵御瘟病……敬酒的顺序是从小到大,小的先喝、大的后喝,等等。
北宋 张君房著《云笈七签》卷三十七 斋戒 载于《四库全书》
正月初一是道教的重要节日——天腊。根据北宋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张君房在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前后写成的《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记载:“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端午节)名地臘、七月七日(乞巧节)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寒衣节)名民岁臘、十二月节日(臘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规定这五个日子均为“臘日”,道教信众要集中吃斋食、做法事、举行祭祀等活动,其中明确记载正月初一为天腊。道教诞生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完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是在道德家学派即道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道教的节日和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紧紧相随。
《道藏》第十一册之《赤松子章历》卷二“正月一日天腊”
根据南北朝时期编辑、唐代成书的道教书籍《赤松子章历》卷二记载:“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大概讲的是天腊之辰,东、南、中、西、北五老上帝要在正月初一这天,检查、校对天下之人的生老病死、寿命长短等重大事项,大家要多做有益于延年添寿之事。这一天适宜祷告求子、祭祀祖先、请求福佑,同时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德性,行善去恶,大家可以放松心情、歌咏赞颂、欢乐过节,但不可过度胡吃海喝、沉溺色欲。赤松子就是道教传说中烧不坏的雨师,是和黄帝一起的上古神仙。
左图为敦煌莫高窟第85窟在唐代绘制的弥勒菩萨像,右图为现代设计的弥勒菩萨像
正月初一还据称是佛教弥勒菩萨的诞辰日。弥勒菩萨(即弥勒佛、未来之佛)就是阿逸多菩萨摩诃萨,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人,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被佛教中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我们现在在各地能见到的弥勒菩萨形象都是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大肚皮菩萨像,其实其原型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佛教进入中国多年之后,中国佛教界以生活在五代时期大肚子的布袋和尚为原型臆造的弥勒佛形象,目的是以“量大福大”来提醒世人要学会包容,正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弥勒菩萨有个别名叫无能胜,大概是指没有哪尊佛的佛法能超越弥勒菩萨,可见其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作为弥勒菩萨的诞辰日,正月初一(春节)也成为佛教界的一个重要节日,各大佛教场所一般都要在新春佳节举行重大佛事活动,如祈福法会、新年敲钟等等。当然,由于几千年来,我国历史上实行过许多不同的历法,新年(正月初一)的具体日期是随历法不同而变化的,因此佛教界确定弥勒菩萨的诞辰日为正月初一,不排除是佛教界人士为有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而附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
宋 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六 收录于《四库全书》
北宋都城汴梁(开封)的过年很是热闹。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记载,在大年初一这天,开封府开放博彩三天,官绅和百姓从早上开始就相互拜年,街头里巷到处都是吃的、动的、瓜果、柴炭,高声唱着邀赌的歌曲。像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都搭建着彩棚,摆着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琳琅满目的货物叫卖,街上车水马龙,依次相隔不远就设有舞场、歌馆。傍晚,有钱人家妇女尽情到赌场欣赏各种赌彩、到饭店吃喝,已经形成习惯,都没什么奇怪的。老百姓即使再穷,也会添置新衣、准备款待亲友的酒肉菜肴。
北宋正旦大朝会场景(影视示意图)
据《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记载,正月初一,北宋朝廷照例举行正旦大朝会,皇帝坐大庆殿,有四个身材魁梧的带着铠甲和头盔的镇殿将军站于殿角。殿阶前排列法驾仪仗,百官都戴官帽、穿朝服,各路(州)的举人、解元也官服位列,各州进奏吏都拿着各自的宝贝进献。
各国使臣都来朝贺拜年:辽国大使头戴金冠、后檐尖长像大莲叶,穿紫色窄袍戴金腰带,副使身穿展裹金带像汉服,大使拜见皇帝时站左脚、跪右脚,用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的朝拜像汉人举止;西夏国使副,都戴金冠、穿短小制服、披窄袍、系金腰带、吊敦背、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仪表都和汉人相似;维吾尔人都长胡子高鼻梁,布匹缠头,散披着衣服;于阗……三佛……还有真腊(柬埔寨境内的国家)、大理、大石等国,有时来朝贡。……辽国大使还经常带着弓弩手在街头表演,引起京城市民围观、喝彩。第二天,这些各国使臣一走,皇宫前的灯山(即彩灯)立即亮起,变换特别神速。
南宋 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二《元正》收录于《四库全书》
南宋朝廷大年初一的大朝会仪式与北宋类似,但规模减小三分之一。据周密撰《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大朝会使用的是太常雅乐、宫架,乐师登堂奏乐,太子、上公、亲王、宰相、执政官一同到紫宸殿排队敬酒,恭祝皇上万寿无疆;由上公致辞,枢密使答礼;各国大使和各州进献贺礼,然后奏乐,敬酒赐宴……贺毕,皇上来到大庆殿御史台閤门,接受其他各级大臣的朝贺……枢密宣答礼之后,炮仗响起。当天,后苑要在清燕殿安排御宴。午后,修内司在庆瑞殿大办晚宴,放烟火、吃丰盛佳肴、赏灯,就和元宵节一样。
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御定月令輯要》卷五 收录于《四库全书》
根据《明史》和《清史稿》记载,明清两朝皇宫过正月初一基本延续宋代的模式,早晨天刚亮,百官要齐集到皇宫给皇帝拜年,辰时开始鸣钟击鼓,乐队奏响音乐,皇帝登上宝座,接受使臣和百官分批依次三跪九叩,宣读贺表……然后燃放烟花炮竹,等等。不过,和民间百姓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相比,皇宫朝廷过年虽然富丽堂皇,但总是显得繁缛、教条、官场气息浓厚,越来越缺乏年味。
根据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北京城,大年初一非常热闹,习俗也颇为丰富。
官府和民间的烟花炮杖,像轰雷一样,一浪胜过一浪,彻夜不停;街头还参杂着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等叫卖吆喝,与爆竹之声相互呼应,非常好听;官绅百姓穿戴一新,披绶带,忙着祭神祭祖,烧完纸钱后天刚拂晓,家里开始向长辈拜年,献椒盘、斟柏酒、吃蒸糕、喝粉羹;出门迎喜神,到药王庙、佛寺上香祈福,写贺年柬卡;路遇亲友,则下车双手举过头顶弯腰作长揖,相互祝贺新年纳福。
过年待客一般用镂花绘果的茶具喝茶,吃的是十锦火锅,茶点有鹅油方补、肉包子、江米药庙糕、黄黍饼等,下酒菜有腌鸡、腊肉、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等,果品有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石榴、秋波梨、苹果、狮柑凤橘、橙片杨梅等,有时也有山珍海味,有时去饭店吃。即使不是特别要好的亲友,碰见也必敬酒三杯,若是至亲好友,喝个烂醉也在所不惜!俗说得好,大过年的,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这种车马喧嚣的狂欢,连续数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
《帝京岁时纪胜》还记载了大年初一的一些禁忌,如:不吃米饭,只用蒸食、米糕、茶点代替,说是为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不打扫卫生、不外丢渣土,叫做聚财;有病丧的家庭不去登门拜年,也不接受贺拜,即使有亲朋好友来拜见,也不回拜;正月不迁居,不糊窗格,等等。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还记载,大年初一,无论官绅百姓,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同样一种美食,就是用白面做煮饽饽,也就是包饺子。富贵之家,会偷偷在饺子中包入宝石、金银钱币之类的,以讨个好彩头,家人如果谁吃到了,则整年都大吉大利。
南方不少地方,在大年初一这天,要举行一些跳傩舞、唱傩戏、傩巡游等活动,这种习俗从夏商一直延续到现在,正如我家乡江西省武宁县的戏社火一样,其详情已在上集《除夕》中做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几千年来,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大年初一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始终是最重要的节日,因为他是农历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日之元(即所谓的“三元”),也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即所谓的“三朝”),还是年之始、月之始、日之始(即所谓的“三始”)……历来为天下炎黄子孙所重视。
那么,您的大年初一是如何过的呢?您那里都有哪些不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过春节,上古诗词。古代文人墨客吟诵元日的诗词特别多,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诗《元日述怀》。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的卢照邻,具体生辰时间不详,大约出生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逝世于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博学能文,十多岁就从师于名家,熟读《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才华横溢。卢照邻写有大量的边塞诗、赠别诗、写景诗等诗歌骈文,其作品大多收录于《卢照邻集》《幽忧子》中,是唐代影响较大的著名诗人。卢照邻做过邓王府典签(也叫“签帅”,是一种代表朝廷去监视王府的官职),很受邓王器重,后转任益州新都(四川成都附近)县尉(八品以下的低级官职),任期结束后一直赋闲,隐居乡间写诗弄文。
网络上卢照邻画像(示意图)
卢照邻的诗文水平在初唐四杰中比较突出,尤其擅长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最绝,不少佳句为后世传颂不断并争相模仿,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被后人誉为经典。他的文风深深地影响着一百多年之后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
网络上卢照邻画像(示意图)
40岁是卢照邻思想的分水岭。卢照邻的文风在40岁前是积极向上的,40岁之后由于得了不治之症而转向婉约消沉。卢照邻与疾病苦苦斗争了10年之久,为治疗疾病还特意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在师傅孙思邈去世一年之后,50岁的卢照邻因不堪病痛的折磨,在告别亲朋好友之后,投穎水而亡。《元日述怀》是卢照邻40岁之前的佳作。
唐初 卢照邻诗《元日述怀》载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康熙御定全唐诗》第四十二卷
元 日 述 怀
唐初 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
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
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
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
年年物候新
注: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筮仕:指初次做官,筮(shì)指用蓍(shī)草占卦,古人出外做官之前,先占卦问吉凶,后来就把初次做官称为“筮仕”;
中秩:指中等官位,秩,官吏的体禄,引申以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归耕:指辞官家居,未必真的是想回家种地之意;
外臣:本指他国之臣或地方官员,后也称隐居不仕的人为方外之臣即外臣;
小岁:指腊日的第二天,腊日原来是指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汉代之后到南北朝时期,固定将十二月初八定为腊日,即腊八,所以小岁是农历十二月初九;
小岁酒:本指庆贺小岁之酒,这里应指庆贺元日之酒,或者是指用小岁酒(去年的酒)来庆贺元日之意;
三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三径”,原指隐士的隐居之处,亦可指家园;
物候:庶物各应季节而生,指季节气候所带来的自然界的变化。
《元日述怀》这首诗的大意是: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是个低微的官职,达不到中等官位,我还是做个隐居在家种地的放外之臣吧,躬耕田野,快乐怡然。今天,在江山如画的明丽春色中,我们举起美酒、手捧鲜花、莺歌燕舞,共同喜迎新春佳节。翠绿的嫩草掩映着通往陋室的小径,优美的风光惊艳得四邻目不暇接。但愿大唐的江山,永远像大年初一这样,充满新鲜、繁华、欢乐和美好,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在新春佳节,听着这首由1350多年前诗人卢照邻作诗,现代音乐人吴树德、 林媛作曲,歌唱家于文华颂唱的《元日述怀》,格调高朗的诗句、轻快的音乐、悠扬的歌声,伴随隆隆的鞭炮声、浓浓的年味、醇厚的美酒,表达对亲人无限的思念……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康健、阖家欢乐、万事如意,生活依如清泉淙淙流淌,恬淡而舒缓……
程彦林 大年初一前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