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怎么死的 陆逊为何不被重用
夷陵之战,陆逊击败“汉昭烈帝”刘备。石亭之战,大破曹魏十万大军,为孙吴建立三分天下的霸王之业立下赫赫战功。
陆逊也由此获得了孙权的高度信任。但可惜,晚年陆逊与孙权发生龃龉,最终愤恚忧郁而死。
如今流传两种陆逊与孙权交恶的说法,一种是孙权认为陆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另外一种是淮泗集团与江东世家的倾轧,让陆逊受到牵连。
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关于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专家学者对此大致有三种看法:
其一,孙权之所以逼死陆逊,主要症结在于孙权认为陆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
其二,孙权愿意重用淮泗集团,而不愿让世代植根于江南的吴地大姓的势力过于膨胀。陆逊是江东大族的主要代表,故孙权必欲翦除之;
其三,陆逊深受儒家文化熏染,其政治思想与主张法治的孙权存在很大差异。
这三个问题导致了孙权与陆逊“渐不克终”的君臣关系。
但依据《世说新语·赏誉》:“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与《三国志·陆逊传》:“逊忠诚恳至,忧国忘身,庶几社稷之臣矣”的记载来看,陆氏家族的“忠”是著称于天下的,孙权不认为陆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
至于孙权欲重用淮泗集团,打击江东大族之说,理由同样不充分。
淮泗集团的首脑人物为张昭,他始终无法拜相,就是因为孙权反复不肯重用他,那岂能证明孙权就会重用淮泗集团?
孙权用人同曹操基本相似,并无明显的地域倾向。
陆逊曾被孙权誉为“有超世之功,怀文武之才”,又岂是一两句翻文弄墨的谗言,就让陆逊受到孙权的猜忌呢?
导致这二人最终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或许是陆逊与其主孙权产生的一系列分歧。
首先一点,孙权虽然信任陆逊,却并不代表二人有着共同的主张与军事战略。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公元226年冬十月,陆逊在武昌上疏孙权,要求“施德缓行”,他还批评孙权“重用奸佞小臣,以致堵塞言路”。
陆逊此举非一人主张,而是与张昭、诸葛锦、顾雍等士大夫代表人物的意见一致。
孙权后来做出了解释,表示会听从大臣的意见,但其内心并不以为然。
到后来,孙权继续派军出征,遭到了陆逊的强烈反对。
在军事战略上,孙吴政权割据一隅。但孙权不甘心永远盘踞江东,心存帝王之志,所以利用一切的机会连续发兵出征。
作为江东地域大族首脑人物之一的陆逊,从心底里不支持孙权这一战略谋划。他主张江东应该自保,从实际利益出发,联合蜀汉共同抗击曹魏。
这使得陆逊与孙权在德政主张和军事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调和的。
而导致陆逊被孙权逼死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参与了“二宫之争”。
当时太子孙登死后,孙和继为储,然孙权又十分宠爱其四子鲁王孙霸,这就造成了孙霸夺嫡的可能。
作为上大将军兼丞相的陆逊对东吴的“国本”大事自然不能无动于衷,他上疏陈:“太子正统,已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
封建历史中的帝位传承,向来属于臣子们的“禁区”。臣子若涉足其中,后果非常严重。
孙权见“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分成太子党和鲁王党,遂“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
于是他对党附太子的大臣进行了残酷打击,原丞相顾雍之子顾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客死异乡;骠骑将军朱据﹑张昭之子张承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太子太傅吾粲下狱诛杀,张纯弃市。
陆逊“累遣中使责让”,最后郁郁而终。
数年之后,孙权对处理陆逊之事也颇觉后悔,当他见到陆逊之子陆抗时,对其“涕泣”言道:“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说到这里,关于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一事已经有了眉目。
前面说过,陆逊是绝对忠于孙权和孙吴政权的,孙权同样也相信他。
但在执政过程中,孙权发现自己的一切主张和军事谋略与陆逊有分歧。于是陆逊把改革孙吴的想法,寄托在了孙权的继承人身上。
这样一来,换作哪个君主也不可能继续留下陆逊。
因此,陆逊之死是由多种复杂原因组成的。他作为江东大族的政治代表,促进了江东大族和孙吴政权的结合。
但是其政治思想与主张包括军事谋划,又与孙权存在深刻差异,甚至还插手了孙吴接班人的这一重要问题。
为了巩固孙氏家族的统治,孙权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逼死陆逊,维护自己的统治。
陆逊一死,孙权与江东大族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和对立,这也是孙吴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陆逊不得不死,至少孙权是这么认为的。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谁都打不开这个结。
参考文献:
[1]王永平.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1):82-88. DOI:10.19411/j.cnki.1007-7030.2005.01.015.
[2]沈华:《论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之演变——兼析陆逊之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