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的意思 任重道远砥砺前行下一句

时间:2023-05-20 17:04/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5316 评论:0

读过《论语》的人一定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实际上,“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就不能说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有时似乎一点也不神秘,做起来也容易,好像随手可得般。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者,其言也訒”……

但有时又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怎么也够不到。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孟武伯问孔子他的三个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是不是达到仁的标准,孔子说各有各的才能,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行仁。孔子平时也很少主动说起仁。从这些可以看出来,”仁“真的有点让人捉摸不定。

傅佩荣教授曾解释过,说”仁“是每个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每个人的仁是可以不同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又不能完全解释《论语》中提到的”仁“。

《论语》中孔子向子路和子贡分别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历史上也有很多学者争论这个”一以贯之“的”一“究竟指的是什么。傅教授说是”仁“,我认为很有道理,但似乎又觉得不够全面。我认为应该指的是孔子直到晚年才逐步形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儒家的思想体系。结合解释,我认为”仁“代表的就是孔子的思想体系,曾参说是”忠恕“,显然过于肤浅,曾参后来认识到,说过“仁以为已任,任重道远。”

那《论语》中的“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仁“是儒家思想特有概念,只有符合儒家的标准,才可称为仁。

2、从形式上讲,”仁“包含了各种德行,可以说是百德之首,如”孝、忠、信、直、敬等等,但又不是具有这些德行就能称仁的;

3、“行仁”。行“仁”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自我的修养,即努力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养成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第二个阶段就是利用自己的德行、能力去帮助或影响所能影响到的任何人,也就是行善;

第三个阶段就是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终极目标。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影响或爱起,如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信等等,从“齐家”到“治国”。第一个阶段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第二个阶段服务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努力的方向是尽量能够影响、帮助、关爱更多的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如果树立了这个崇高的理想且意志坚定,则日常行仁的方法很简单,所以可以说每一种德行的修养都可以是仁的一种形式。 儒家一定有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方向,即“止于至善”,并且要坚定不移地去努力实现,至死方休。必定“盈科而后进”,最终“方乎四海”。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论语》心得——瀚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