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的上一句 更上一层楼的古诗

时间:2023-05-20 16:1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798 评论:0

【唐风浩荡】062||王之涣②更上一层楼:壮阔的人生没有顶点

【更上层楼】

盛唐是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催发下,人人都信心满怀,人人都渴望建功立业,人人都是不服输的主儿。他们的心声大多以那个时代人们最熟知的文学载体展示出来,这就是诗歌。

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显示了他不凡的气度,阔达的胸襟,高远的追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一个高度需要我们去攀越,有一种壮阔需要我们去赢得。

无论是险峻的峰巅,还是凌云的楼阁,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课题。征服是唯一的捷径。

王之涣担任过县官,因其正直不二,得罪了不少的有钱人,经常受污,一气之下,辞官漫游。诗歌是他的漫游心得,一记自然妙境,二写心中感悟,就有了出佳篇绝句的可能。

鹳雀楼是唐代名胜之一,在山西永济。这天黄昏,诗人登上鹳雀楼,眼前画卷磅礴,内心风雷跌宕。

诗人面对苍茫的天宇,奔腾的黄河,横亘的山脉,他深知自己所占的高度还十分有限,他觉得自己的视野还十分狭窄,他感到自己的胸襟还不够辽阔,自己的境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他觉得:即使自己攀到高楼的最高层,仍然有不断攀登的迫切愿望,仍然有不断提升的强烈追求,仍然希望自己有更高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胸襟。

这是一个盛唐诗人的进取情怀,他的激进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共同追求,他的慷慨吟叹是那个时代强音里最精彩的一个声部。

这是一个智慧诗人面对一座高楼的顿悟。他的顿悟成为后来者千古受用的财富!

简单二十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大胸怀,大视野,大手笔。让我们生发出许多领悟:

凌云的志向永远没有最高层;

积极的心态就是支配一个人攀上最高层的精神动力;

攀登无止境,同志还要继续努力;

境界无极限,我们仍需要提炼,萃取,再提纯……

小小鹳雀楼,因诗人的登临而高可逼云,源于诗人那心观天下、俯瞰一切的强烈欲望。高天厚地,往古而今,都纳入了诗人的视野。登临,登临,不住地登临,是他唯一的选择!

因此,不同人的登临就有了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李益也登了鹳雀楼,李益把它当成了一个起点,一个览古抚今、追思历史、探索人生的平台。他的《同崔邠登鹳雀楼》这样写道: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汉武已去,三国已去,“事去千年恨犹速”!一切都已成定局。诗人要考虑的课题太沉重,因而,“远目非春亦自伤!”

李益和王之涣没有站在一个层面。之间的差别决定了诗歌的格局,境界,还有个人的气度。

诗人的灵感与伟大哲思怦然相遇,电光石火,光彩夺目,神照千秋。

理性认识,透彻感悟,在此升华。此后,一提到鹳雀楼,我们就会精神一振,眼前就会展现出一片浩阔无边的天地来。那困扰我们的阻碍,即刻遁去。我们心宇明澈,视野通达。我们重新审视,运作,行走,攀登,就成为从不稍歇的常态。目的不是行为的终极结果。攀越的过程才是生命最可宝贵的体验。意志磨练中的快乐与收获,过程的意义,憬悟的价值,远大于一览无余的结果。

王之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生境界提升的现实的、直观的版本。而到达“最高层”的过程,则需要我们这些个体去独立完成。

诗人面对眼前的现实图景,一种穷尽一切的憧憬和期欲在心中陡然而生。一种哲思,一种壮怀,一种跨越阻碍的突破感,征服欲,在诗人心里急剧膨胀,暴发。人生的攀越,境界的提升,力量的张扬,瞬间穿越极限,奔向了更广阔的时空,展示出生命的高度,韧度和强度,把盛唐诗人的壮阔胸怀催发到了最大的尺度。

诗人还告诉我们,与命运抗争,同自己较量,人生的最大乐趣不在于唯我独步、唯我是瞻、唯我独尊,而在于攀越和到达的过程。因而,“更上一层楼”是境界提升的自我期许,自我要求。有了这种自觉意识,人生才有不断向上的动力,才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王之涣让我们明白:人生境界的提升,实际就是一个不断攀越的过程,一个不断设置新的攀升高度的过程;人生的高度,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我要达到的境界设置到最大的尺度。

在盛唐诗人的心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可超越。心有多大,地有多阔,人就可能抵达到心灵可以抵达的高度和广度。

电视片《唐之韵》说这首诗:“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就是奇迹!”

奇迹就这样诞生了,源于一个诗人浩阔无限的胸襟,不设止境的追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