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

时间:2023-05-20 14:30/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1714 评论:0

引言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听起来很朴素的头衔,却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我国只会把那些长期对华友好、对我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外国人士,称呼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比如用毕生精力为中国和平事业呐喊的老朋友—文幼章、一生对华友好,帮助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助力中美关系破冰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等。

而其中的基辛格,为了中美两国能够和平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在42年的时间里,亲自访华的次数超过了80次,并在自己的著作《世界秩序》中,明确表示:“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即便如今他已经100岁高龄,也不忘在媒体面前,几次三番提醒拜登,不要和中国做无休止的对抗。

那么基辛格到底为中美关系做了些什么?当年又是如何使中美关系破冰的呢?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为何会说“中国强大,无法阻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基辛格人物生平

基辛格,全名叫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那年希特勒等人率领纳粹党在慕尼黑发动了法西斯政变,只不过政变未遂,悉数纳粹党的领袖被抓进了监狱,这也使得基辛格年幼时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平和。

然而在基辛格15岁那年,这种宁静被打破了,希特勒摆脱了《凡尔赛和约》对他的束缚,开始扩大自己的独裁势力,吞噬周边国家,并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

基辛格就有十几个亲戚被纳粹分子关进了毒气室,活活被折磨死,大街上每天上演着生食人肉的残酷景象,这也导致长大后的基辛格,十分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为了躲避纳粹分子的疯狂残杀,基辛格一家不得不前往美国避难。

1938年基辛格一家顺利抵达美国,他被父母送进了当地的学校读书,但还是受到了当地人对犹太人的歧视,经常会被当地人殴打,这使得基辛格迫切希望成为美国公民。

所以他更加努力的学习,更快的融入当地的生活,学会当地的语言风格,改变自己的口音,终于在成年之后,他如愿加入了美国籍。

如愿以偿的基辛格,暂时没有太伟大的梦想,就想着能成为一个工作稳定的会计师,和自己心爱的人,平静且美好的过完余生。

可是上帝给他开了一个玩笑,越是求安稳的基辛格,越是不得安宁,刚满20岁时,他就被征召入伍,奔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更巧的是,基辛格去往的战场,正是他的故乡——德国。

基辛格此时的心中五味杂陈,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会再次踏入这片土地,而且还要以美军的身份,进攻自己的故乡。

好在随行的小伙伴里也有一位同是德国裔的列兵,两人通过交谈,了解了彼此的身份,这个列兵更是认定基辛格是一个天才,遂向长官推荐了基辛格当随行翻译,使得他不用亲自上前线打仗。

在二战的最后几个月里,基辛格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从一个小士兵,晋升成了陆军中士参谋,之后更是被上级看重,直接让他接管了被占领的德国城市。

在此期间,基辛格看着那些因战争而失去亲人的无辜平民,流离失所、无处可归的受难者,他每一秒都在深思,为什么会有战争,那些统治者为什么要侵略别的国家,这次战争结束之后,还会爆发别的战争吗?

为了找到答案,基辛格改变了自己的梦想,他要从政,从实践中找寻真相。战役结束之后,基辛格进入了哈佛大学政治系深造,并从恩师埃利奥特身上学到了保守主义政治哲学。

毕业之后写了一本《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的书,发表了自己对有限战争的看法,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外交能力,得到了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赏识,成为了他身边的外交政策顾问。

1968年,美国进行总统大选,洛克菲勒和尼克松成为热门候选人,为了战胜尼克松,洛克菲勒让基辛格写了大量斥责尼克松的文章,可没想到,洛克菲勒还是落选了,尼克松成为美国新一任总统。

而基辛格因为当初的那些文章,也心灰意冷,觉得自己的从政之路就此终结了,没想到尼克松不计前嫌,还聘请他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帮助尼克松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带领美国摆脱困境。

当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民众反战情绪高涨,国际上又和苏联进行着长期的军备竞赛,已经渐渐出现衰败之势,这让新上任的尼克松一时不知道从何做起。

基辛格通过自己对国际形势的观察,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大国来平衡双方的实力,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并从越南战场抽身,而这个大国,只有东方大国可以做到。

尼克松听了基辛格的分析之后,也认可他的看法,思考着该怎么在不引起国际动荡,不被苏联察觉的情况下和中国联系呢?基辛格在旁边说道:“去巴基斯坦呀”!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69年8月1日,尼克松访问巴基斯坦时,特地拜托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帮他“带个口信”,告诉中国领导人:

美国不会参加任何孤立中国的活动,

之后基辛格又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多次和我国交流消息,见时机成熟,基辛格提议想要亲自访问中国。

叶海亚

周总理通过这段时间比较“密切”的接触,和毛主席仔细商讨之后,同意美国特使访华,于是就传“口信”答应了基辛格的要求。

1971年7月,基辛格代表美国正在巴基斯坦参加晚宴,突然肚子比较痛,想要回去休息。提前知道剧情的巴基斯坦总统也配合着基辛格演戏,急忙带领基辛格退出宴席会场,将其送到了巴基斯坦的专机上。

次日,基辛格满面春风地到达了北京机场,看到早已等候在机场的叶剑英元帅,疾步上前去握手。

随后基辛格如愿以偿见到了周总理和毛主席,并向两位领导人传递了尼克松总统的意愿,表示之所以安排这次秘密访华,不是不尊重中国,而是在此之前,美国国内一直将中国放在对立面,两国之间没有人员往来,也没有经济联系,若是突然公开访华,恐怕会在国内引起争议,希望中国方面能够理解。

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将此次见面的重点放在了台湾问题和我国主权问题上。基辛格一听,立马表示美国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并从中国台湾撤兵。

双方相谈甚欢,这才有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中美关系好转之后,美国也正如基辛格所说,和苏联的关系开始变得缓和,勃列日涅夫甚至还亲自前往美国进行友好访问,表示愿意和老美多交流,少对抗,这其中双方的交谈,都少不了基辛格的操作。

之后基辛格也一直致力于在外交方面,尽快使中美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可没想到他的直接上司尼克松,却卷入了“水门事件”,引咎辞职,他不得不将中美建交的益处再传递给下一任总统福特。

尼克松勃列日涅夫

为了让我国放心,基辛格又安排了一次访华旅程,向我国保证:

即便美国总统换了,也不会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

可惜的是,福特并不看好我国,对中美建交这件事并不上心,在任期间只安排了一次访华,还是谈论的经济合作,直到福特下台,美国又换了一届总统,中美关系才更近了一步。

不过新任总统卡特上台后,换了一批领导班子,基辛格不得不离开白宫,没能亲手让中美建交,这也是他最遗憾的一件事。

基辛格对华态度

基辛格离开白宫之后,并没有感到失落,他觉得自己有了大把的时间研究中国。基辛格认为:中国好似没有起点,他在和中国领导人接触时,发现他们很喜欢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可中国的历史源远又流长,让他怎么也找不到头。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基辛格还找来了大量的书籍,从远古文明研究到春秋战国,从明清封建研究到民主共和,试图用中国那句“以古鉴今、可知兴替”,去推测美国未来的结局以及中美关系的走向,但时至今日也没研究透。

不过基辛格也从这些中华文化中,愈发佩服中国,曾在2011年写了一本《论中国》,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的认可,还在42年的时间里,来我国访问了80多次,仅天坛就去了15次,足以体现基辛格对我国文化的热爱。

2015年,92岁高龄的基辛格,又完成了一部著作《世界秩序》,该书分析了当今国际局势会面临什么挑战,美国该如何抓住机遇谋求发展,中美关系又会是怎样的走向等等,其中有一句话写道:“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强大,谁也不可能阻挡。”

可就是这句话,引发了美国民众的不满,纷纷指责基辛格胳膊肘往外拐,是叛徒,是间谍。尤其是那年特朗普宣布要竞选美国总统,在国内大肆诋毁我国,让中美关系发生了转变。

之后拜登上台,美国政府更是从政治、经济、贸易、人权等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了制裁,中美关系跌到了冰点。

基辛格看到两任美国总统的看法,数次在媒体面前喊话,声称:“不要无休止对抗中国”。

2022年,我国为了庆祝《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举办了纪念活动。基辛格特地为此活动录制了视频,在视频中,他再次呼吁中美关系应该“持续对话”说道:

“中美两国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在某些关系上成为竞争对手是必然的,但解决的办法不是要制裁对方,而是尝试用合作的态度,努力解决分歧,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全球性灾难”。

之后基辛格还在采访中说道:“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只关心本国的利益,不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美国就是典型。”

可大家要明白的是,这个世界是互通的,若是出现问题,得大家一起解决才行,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更应该担起责任。

而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这些年来一直积极承担着国际责任,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从不忘帮助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

而且我国还是“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一直在呼吁各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只不过老美一直想要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丝毫不把这些建议当回事儿罢了。

现如今,美国频繁在台湾问题上试探我们的底线,我国也不遑多让,口头上表达了抗议,行动上也在环台岛进行了战备警巡和军事演习,对外表明了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度,美国若是还要一意孤行,那中美之间爆发的“新冷战”,势必会重伤美国。

结语

不过我们通过认识基辛格,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为中美建交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些朋友,基辛格到底是美国人,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在美国谋取利益,一切想要缓和国际关系的言论,其目的也只是想让美国活的久一点罢了,切记不要因为一句两句夸奖中国的话,就冲昏了头脑。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让祖国越来越强大,才不会畏惧其他国家的挑衅,时刻铭记:“我们不惹事儿,但也不怕事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