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不解体有多强大 苏联强大还是美国强大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向全世界宣告解体的消息,曾经不可一世的红色巨人,最后竟然也倒在了西伯利亚瑟瑟的冷风中,从协助新生的中国,初步建立整套社会主义制度,到和美国剑拔弩张平分秋色,赤红色的旗帜却突然间不再飘扬,北方咆哮的巨熊也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声音。
那么在这短短的69年内,苏联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也许今天的人们已经对苏联这个概念渐渐感到陌生了,但是事实上,全盛时期的苏联强大到让美国都忌惮不已,整个欧洲都在其赤色威胁下默不作声,简单的来说,苏联就是15个国家在自愿平等的原则下,共同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苏联成立之后一跃成为了,一个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的国家
那时候苏联的势力范围可以囊括整个中亚和北亚地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发展工业所必需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矿产简直就是应有尽有,所以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工业生产的需要。
在苏联全盛时期,钢铁总量是美国的两倍之多,1.6亿的石油产量也是美国的1.4倍,天然气产量也都远远地超过了美国。
虽然后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苏联都是一个一味注重发展重工业,从而忽视本国国内其他产业的跛腿巨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甚至在极个别的年份,苏联需要从国外进口粮食才能够解决国内人民的温饱问题。
但是这些都是因为后来苏联的国内社会情况有变,而政府和领导人又没能及时进行政策调整才导致的,全盛时期的苏联并不需要为粮食产量而担心忧愁,因为他们拥有全世界1/5的农田,大可以使用他们的重型农用机械进行集约化作业。
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法、德,英,意等四国所有的农田面积加起来,还远远比不上当时的苏联,当时苏联的农产品还远销他国,谷物,木材,小麦和甜菜都是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农产品都具有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一度在国际市场上都广受欢迎,很多人对苏联都有农业基础差的刻板印象,但是大家如果愿意观察的话,很容易就能总结出一条普遍规律,那就是如果一个国家连国内人民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无法保障的话,它是很难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强国和大国的。
其实说出来,很多人都会觉得匪夷所思,全盛时期的苏联福利制度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说,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都需要向苏联偷师,苏联有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充满了苏联特色,那就是肉眼可见的高强度和高速度。
某些得以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甚至可以额外的领取高额的奖学金,拿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举例,每个人的住房问题和住房需求都可以被妥善地解决,而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居无定所的工人们只能选择在街头风餐露宿,没有人会关心他们的死活。
而且苏联在这个时候就已经确立了8小时工作制度,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期,还特意缩短了一个小时,这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眼中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人们都知道想要获得剩余资本,最划算的方式就是增加必要的劳动时间。
虽然无限度地压榨工人,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但是这显然不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们所考虑的问题。
因为苏联率先进行了改革,而且还确立了一种他们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政治制度,并且用这套制度创造了一系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和辉煌,以也在无形中给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哪怕资本家们不情愿缩短工人们的工作时长,也必须跟随苏联的步伐进行改变和调整。
但是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对立和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制度所独具的优越性,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超越的,正如苏联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号召力,将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将全国上下可用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可是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国家就很难实现。
不仅如此,超过100多个民族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相影响,相互交织,很快就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
既然苏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长效的进步和发展,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苏联彻底败落呢?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联解体之后,人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苏联曾经是公认的帝国主义制度上最为薄弱的一环,但是当年却凭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迅速扭转了局势,让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强国都承认了它的强大,苏联为了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也为了能够给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切实的安全保障,就不得不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国防。
巅峰时期的苏联兵力已经超过了1200万,苏联拥有的坦克数量还占到了全世界总量的2/3,再加上苏联自主研发的各式洲际导弹,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都在苏联的核威胁和核打击范围内。
而除了苏联之外,全世界能够与之匹敌的就只有美国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欧洲各国都将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因为一旦他们和苏联之间产生摩擦和战争,也只有美国能够带着核武器前来一较高下。
除了令人恐惧的军事实力之外,苏联还十分注重国家在军事科技方面的研发,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座空间站都是苏联人帅先设计完成的,甚至连进入宇宙的第一人也毫无悬念地来自苏联。
就在其他国家还将目光停留在地球的陆地上时,苏联竟然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争夺太空资源了,可能是受到苏联的影响,美国也开始紧跟其后并且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美苏之间的冷战固然催生了很多新型的科技成果,但是也会给苏联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1200万士兵中,有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地奔赴前线,上过战场,哪怕是在美苏对峙最为激烈和紧张的时候,全球性的世界大战也没有爆发。
可是即便如此,苏联每年的军费开支也都是只增不减,这无疑会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再加上后来苏联体制僵化,民的收入水平急速下降更加无力承担这些额外的支出。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一个国家想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在必要的时刻改革,哪怕这种转变会让一部分人感到痛苦和不适,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新旧相济。
苏联正是因为没有正视国内的实际情况,将发展的思维和模式局限在成就的老一套里,最后才会迷失在高度集中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里,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重来的机会,如果再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权利,也许结果就会变得截然不同。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如果喜欢我们,请记得点赞,关注并转发,您的鼓励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