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19世纪中期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 088 000库平银,关税21 989 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关税收入的大幅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2.“谋深虑远,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
上述材料可能与洋务运动中的哪一措施相关?
答案 建立轮船招商局。
3.江苏镇江的恒顺香醋驰名世界,恒顺集团的前身是1840年成立的恒顺糟坊。据史料记载,从1893年到1911年,恒顺糟坊最兴旺的时期年产百花酒约210吨,醋110吨,酱220吨。
这一时期,恒顺糟坊发展兴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大力推动。
4.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5.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国民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的兴起
1.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3)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1)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20世纪
2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1)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但欧洲列强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1)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0世纪4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1)原因: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2)概况: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商品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归纳总结:
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基础知识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3)影响: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条件(国内市场、自由劳动力)。
[理解] 自然经济的发展变化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自然经济最终消亡。
2. 洋务运动
(1)时间: 19世纪60~ 90年代。
(2)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3)目的: 洋务派希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清朝统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4)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前期: 自强)、民用:工业(后期:求富)、创建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从而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5)评价:
①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②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③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理解] 洋务运动如何开启中国近代化步伐
洋务运动采用机器化生产,可以说是顺应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是近代中国工业近代化、技术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在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要点释疑
1.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知识角度
①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其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②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
③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史观角度
①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②从文明史观看,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从近代化史观看,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2.洋务企业的性质
(1)洋务企业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创办,属于近代企业。
(2)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
(3)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佣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 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 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实用人才,改变了过去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1)先天不足(发展艰难):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后天畸形(发展不平衡)
①主要分布于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
②侧重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就近代工业而言,外国资本主义占优势地位。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力量薄弱。
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发展艰难。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受时代潮流的冲击,为巩固统治的需要,当政者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实业救国的思想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5.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考历史,ID:gkls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