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助理为什么那样 金助理为何那样真相

时间:2023-05-18 11:3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新知 浏览:6514 评论: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招求职季,打工人们背上了厚厚的背囊踏上离家的列车,骗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寻找“中意的猎物”。

招聘诈骗,这是一个比较普遍,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一个现象。一直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地带,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一方面,此类诈骗的金额一般较少,多为几十到数百元不等,受害人即使报警,可能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不了了之,并不能挽回全部的损失。

另一方面,此类诈骗的受害者可能会受到其他人的指责,承受道德上的莫名压力。这当然是我们不应该赞同的,“受害者有罪论”虽然看似有道理,实则是一种诡辩。受害者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错误,但是不至于得到“活该”、“有罪”这样带有强烈恶意的评价。

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不被别人骗,即便是企鹅这样的大公司也不是照样被三个虚构老干妈公司员工的骗子骗了吗?新闻上也不乏大学教授、高级技术员,企业高管被骗的案例,是这些人不聪明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通晓所有信息和知识,在自己领域之外的探索无异于走夜路,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不小心掉进水坑也不足为怪。

骗子诈骗的基础逻辑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信息差,即利用被害人知识和信息的盲点对被害人实施诈骗,俗称“智商税”。即便天才如牛顿,当他拿着自己的积蓄进入股市之后,也照样赔的血本无归。

这并不是说牛顿不聪明,相反,牛顿很聪明,古今中外,在物理学领域能跟牛顿比肩的人恐怕两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吧。牛顿都能栽进去,更何况我等普通的打工人。

既然谈到了招聘诈骗,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一下骗子的诈骗手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了解骗子的伎俩,才能避免遭受不必要的财物损失。

第一步,定位目标。

在营销学有一本大名鼎鼎的书叫《定位》,讲的是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骗子的“财富密码”薄中,也需要定位。

首先剔除掉一些非目标客户,比如警察、律师、记者,这些人的共性是什么?法律观念比较强,他们特别懂法,你很难去糊弄这些人。

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些脑子不够用的骗子自投罗网的,某个毕业于警察学院的女警察就曾接到过骗子的诈骗电话,那个女孩向对方反复询问了三次自己的毕业学校,对方才意识到不对劲,慌忙把电话挂了。

剔除掉非目标客户之后,骗子会检索目标人群,什么样的目标人群呢?

至少要符合以下三个特征:1.社会经验少、阅历浅 2.知识水平低,但是不想去工地干活或电子厂打工的 3.内心单纯善良,容易相信人的。

通过这三个特征筛选之后,目标人群大概就可以大体确定了,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以及对信息缺乏筛查能力的青年。

第二步,虚构身份。

目标人群确定后,骗子会在招聘网站比如某同城,某赶集,某拉钩虚构一个招聘者的身份,往往是某某经理、某某人事总监,某某人事专员。虚构完身份之后,他们可能还会虚构一个不存在的公司名。

虚构完之后开始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比如某某书店店员,某图书管理员,某保险公司的文员、资料管理员、某家教、某保安,某打字员,某外卖骑手,当然以上这些可能都不存在。

对方为了让你相信,还会专门专门编造一套通用的话术,比如说承诺高薪,工作时间短,还有五险一金,这样的条件作为一个低技能的人你不心动吗?当然,他编造的这套话术,以及他所有的担保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用。

为了避开平台的监管,他们会在一开始就以“58不常用”、“加微信聊”等借口让你加他的微信,从而转移责任。这些操作在某些审核不严,只要交钱就能发布招聘信息的网站上实现起来其实很容易。

第三步,以各种借口让你交钱。

等微信交流完后,他会给你一个地址让你过去“面试”,等你到达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人很少,公司里还有人在玩某某手游,比如王者荣耀、吃鸡,看起来很悠闲,这个大概率是黑中介,打着人力资源公司的名头拉人头,拉到人头后你交的钱就是他们的“收入”。

他们往往会以“保证金”、“体检费”、“服装费”、“服务费”、“资料费”等各种各样的名头要求你交钱。而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企业在员工就职前要求员工缴纳“保证金”或培训费的行为是违法的。

另一种是人特别多,比如某人寿公司,他会在招聘网站上以各种各样的名头或职位发布招聘信息,招聘所谓客服人员、储备干部、人事助理、档案管理员、货车司机、高级文秘、行政人员、理财顾问、销售内勤、保险代理、销售精英等看起来很正常的职位,实际上这些都是保险公司代理人所发布的虚假职位,不管是什么职位,他们把你招过去之后一般会让你干两件事:卖保险和拉人头。

你会发现面试特别简单,并且全程都是面试官在讲,给你各种吹嘘所谓的“美好前景”,其实她一个月拉人头的工资可能也就三四千。然后三天洗脑培训,让你觉得保险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前途的职业,不管你应聘的什么岗位,培训的内容都是一毛一样的,都是关于卖保险产品的。

之后就会让你交500块钱“保证金”,你问的话她就会解释“职场人多眼杂,为了大家的财物安全”。几乎跟传销一模一样的套路。之后也会以轮岗的名义安排你卖保险或者拉人头。

如果你没钱,他们会让你从网贷APP,比如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百度金融等各种借贷软件借钱,不怕你还不起,他们料定了你的父母一定会为你的行为兜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网上借钱变得越来越容易,而灰产唆使诱导被害人从看似利率低实则利率高到惊人的网贷产品借款的行为导致了很多家庭的悲剧,某某大学生因为网贷而跳楼自杀的新闻时有发生。

这既是因为骗子和网贷APP的贪婪,也有大学生内心脆弱的缘故。当然我们并不能责怪逝者,只期望政府能够加强监管,堵住灰色产业链漏洞,不要让更多类似的悲剧反复发生。

第四步,卷钱跑路

一旦你交了钱,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可能会给你安排工作,但一定不是之前约定好的工作,而是完全不相干的工作。

比如让你去刷单骗人,让你先垫付,一开始可能会给你点甜头,让你小赚一点,随着你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你会发现无法提现,从而被套牢,血本无归,然后被对方拉黑。这个套路其实不难理解,就是钓鱼,在钩子上放上蚯蚓,等鱼上钩。更常见于婚恋网站“杀猪盘”投资陷阱当中,基本大同小异。

或者是别的苦力活,抓你一朝之错,更甚者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把你辞退,钱也别想拿回来。因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警察和人事局都不好处理,打315大概率就是跟你打太极,反正钱很难追回来。

保险公司则会拼命怂恿你给自己买保险,让你第一个月考核“达标”,之后又会诱导你向亲朋好友推销保险,至于之前所约定的3000元、4000元无责底薪基本都是骗人的,这个是你和之前的招聘者的私人约定,没有写进合同里是不具有法律效用的,这个完全就是他们钻法律的漏洞,因为私人聊天的内容、证据这些不好收集。

我国是一个讲法的国家,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证据,不轻信口供,而证据搜集难度大则是这些犯罪分子非常猖獗地活跃在各大招聘平台,发布各种虚假招聘信息的倚仗。而普通人搜集证据、保存证据、电话录音的意识比较淡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犯罪分子从事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

既然了解招聘诈骗犯罪分子的伎俩,那么如何应对呢?

这里我简单提几条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不要交钱!不要交钱!不要交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也是最关键的,不要轻易交钱,因为钱到了对方手里,你是很难追回来的。

不要轻信所谓的“保证金”、“体检费”、“服装费”、“服务费”、“资料费”等由头,正规企业的培训是免费的,不会以各种名头向求职者收钱。就算是体检,正规企业也会指定你到正规的、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让你自己去体检,而不是向你收体检费。

其实在招聘网站还有另一伙人,培训机构,比如某博为峰,他们的推销员会故意模糊招聘和培训的概念,一般的企业都会在你入职之后安排一定时长的工作培训,这就给这些培训机构钻了空子,他们会主动给你打电话,说给你提供1-3个月的某某培训,不收钱,出来后月薪8k-10k,然后会给你介绍工作,然后你这时候再还学费就可以,实际上是让你自己找工作,大概率被刷。

为什么?你三个月就能学会,拿那么多工资,那人家本科四年+硕士三年的学是白上了吗?既然培训机构这么厉害,上三月课就能上岗,那人家何苦辛辛苦苦去考大学?

这就是一个培训陷阱,的确培训不用你掏钱,让你用网贷去还,然后签合同,要还近乎两倍的钱,学费也不便宜,好几万呢,你自己抽点时间在b站、中国大学mooc或学习强国找相关免费课程白嫖不好吗?为什么要给他掏这个钱。

第二、选择靠谱的招聘网站、招聘市场和靠谱的人。像某同城、某赶集这种骗子中介聚集地就尽量少用。智联招聘、boss直聘能靠谱些,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虚假招聘的存在。最好还是从正规单位主办的招聘会找工作,比如校招、省图书馆举办的招聘会,人才市场。

熟人介绍也行,但是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被骗到传销窝点或者刷单窝点等非法场所。一般情况下,熟人不会欺骗,但是也要谨防熟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刻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欺骗行为。

很多人深陷传销陷阱,其实都是熟人介绍去的,众所周知的就是广西北海有一个“1040阳光工程”的传销组织,这个组织长期从全国各地拉人头,把人骗到北海,然后洗脑,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

这些被拉去做传销的人之所以愿意被洗脑,为虎作伥,很大程度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存在,沉没成本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的是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成本损失。之前所说的刷单诈骗、杀猪盘诈骗和此处的传销诈骗它们用的都是沉没成本。

这个在博弈论中称为“百元陷阱”,为了拿回一百块钱,投入更多的钱进去,最后所有的钱都拿不回来了。被传销洗脑的人他前期投入了一些钱进去,他为了拿回这些钱,他要拉很多人进去,典型的为了拿回一些,结果损失更多的钱。

第三、不要相信活少钱多的招聘信息。出现此类信息大概率是虚假招聘,或者是挂羊头卖狗肉,实则是刷单、菠菜、色情直播等黑产。正常的工作基本没有轻松的,程序员工资高,但是疯狂加班,吃青春饭。其他民营企业的工作每周能够休息一天已经很不错了,休息两天就是老板开恩了,休息三天估计……在国外工作。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一般,但是福利好,每周40小时工时,是国内少有的能够跟劳动法同步的职业。当然遇到特殊情况,公务员也不轻松,不是想休假就能休假。

图书管理员、保安、文员、家教之类150~200元/日,大概率有猫腻,打字员就不用信了,100%是假的,我用OCR扫描不香吗?为什么要招一个打字的?这不应该是本世纪初五笔盛行的时候的需求吗?一个虚假的招聘职业能够忽悠20多年我是真的服气。

第四、当招聘者的单位是某某人力资源、某某保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前者基本就是中介、外包,就算你交了钱也不会给你安排什么好工作,反而会两头收钱,这种要特别警惕。

后者基本就是招客户,你去了,洗脑培训通过了,他也不会跟你签劳动合同,而是会和你签代理人合同,这两个是千差万别的,劳动合同是正式员工签的,代理合同只是让你在保险公司挂个衔,但是你还必须到他那公司上班,还不是无责底薪,而是按你卖出去保险数量的多少拿提成,将你压榨到渣都不剩。

第五、多观察,多想。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可疑点,找机会、找借口走掉,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最常见的就是前后不一致,比如是A公司邀请你去面试,但是你到了之后却发现是B公司,这就是一个疑点,尤其是B公司如果是某某人力资源的要特别小心,大概率是诈骗,及时撤离。

当然对方可以解释说B公司是A公司的子公司,这时候保险起见,你最好用天眼查之类的软件查一下,验证对方是否在说谎,如果确实是,尽量还是不要误伤为好。如果你应聘是A岗位,但是对方借口换岗给你安排的B岗位,这时候也要留心,因为他很可能是在忽悠你,根本就没有A岗位。

如果对方要求你绝对服从,不要说在外面说公司的坏话,这时候要留心,这里的潜台词是他很有可能会对你进行PUA,将你训练成一个沉默的羔羊,防止你将该公司的不好的内幕泄露出去,引起其他求职者的警觉。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像申公豹那样到处说人是非,而是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防止自己成为坏人的帮凶。总之,多看,多想,多思考,我们不害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注意一点总是好的,不至于吃大亏。

第六、多读书、多看一些时事新闻,特别是民生热点有关的。读书虽然不能让你发家致富,但是规避一些不良诈骗信息还是很有用的。推荐读一下《影响力》,号称“农民工进城防骗指南”,老梁的节目可以看一下,会讲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套路,每年的315也会曝光一批不良企业,关注一下也是不错的。

有条件的话还是去知网或者爱思唯尔之类的外文学术网站下载一些相关的论文读一下,从内核原理出发,规避掉一些不良诈骗信息。社会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澎湃、新京报这些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就是一些专门揭露互联网黑产、招聘诈骗的公众号可以稍微关注一下。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知识有限,不要轻易去碰自己压根不了解的东西是为上策。

以上只是本人拙见,如果其他朋友有更好的办法,还望不吝赐教。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麻烦动动小手,点个赞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