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的故事 清正廉洁故事大全
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乏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的仁人志士。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廉政故事,在华夏文化中已成经典。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打造政治清明、机关清廉、行业亲清、队伍清正的大连司法行政新品牌,10月份在全系统开展“打造廉洁队伍、建设清风机关”廉政文化宣传月活动。届时,我们将发布十余期廉政经典故事,敬请小伙伴们关注哦!
特立独行,高洁自守
徐特立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毛主席的老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徐特立原名徐懋恂,又名立华。16岁那年,他乘船去南岳衡山时,看到同船的乡官小吏嫌船开得太慢,就对船夫拳打脚踢,心中甚是愤恨,于是发誓今后若当船夫,就只运猪决不载人;将来若能取得功名,就只做教官,绝不当欺压百姓的贪官。为此,他就改名“特立”,意思为:“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自此,徐特立一生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
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当院长时,教师们都是好几个人住一孔窑洞。按规定,徐特立可以单独住一孔,可是他定要其他的老师和自己三个人住一孔,晚上几个人聚在一盏小油灯下办公。他说:“大家住得比我更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
1947年,党中央转战陕北途中,70岁高龄的徐特立住在一户老乡家里。老乡见他穿着一套满是补丁的灰军服,满头都是白发,便奇怪地问他:“老同志,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当兵呀?”徐特立笑着说:“革命不分老少,我还要再干20年哩!”每当有人把他看作普通的老兵,他心里就觉得非常自豪。
1937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徐特立60岁生日时,用“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评价,概括了徐特立光辉的一生。
面对同样的高官厚禄,为什么有的人能坚守清廉,而有的人却贪污奢侈呢?廉洁之士难道真的不喜欢享乐、不喜欢奢侈吗?显然不是。深入地研究他们能够廉洁的思想根源,可以发现,廉洁的操守源自于善良的心灵、源自于崇高的理想、源自于高尚的情操、源自于不间断的精神修养。
比如,徐特立改名明志,正是这种源自于内心高尚的情操,才让他的操守经常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行为并拥有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也只有树立了这种理想,才能把廉洁的操守始终贯彻,并做到“不随流俗,不入污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当一个人树立了高远的理想,他们往往不会和社会的腐朽现象同流合污,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特立独行、异于常人,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锲而不舍,为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为了追求真理,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而在所不惜。我们学习廉洁自律的小故事就是要明白这一道理,确立高远的志向,不断自我修养,并一生坚定地奉行高洁的操守。
1 未成年人刑责年龄有调整?官方回应
2 【专栏】一线学法“真人秀”重磅来袭(十六)
3 【廉政提醒】你不知道的清正廉洁小故事!(三)
法律咨询请发至后台
编辑【法律咨询】+咨询内容,并留下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大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值班律师会在1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