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玩的游戏 小时候玩的游戏大全
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是捧着手机,玩的游戏都是网游,二十几年之前没有手机,那时候的孩子都玩什么游戏呢?
1.做柳条哨子。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会折下刚发芽的柳条,从头到尾用力均匀拧,这时候试探着抽就能将柳条的皮拧下来。
用小刀将一头切齐,再把皮刮下一层,就能得到一个简易的哨子。
我们东北叫“叫叫”。柳条越粗,做出的“叫叫”声音越响越闷。
小时候有一个孩子做,就会带动很多小伙伴,每到柳树发芽那几天,全村都是柳条哨子的响声。
2.吹洋拉罐。洋拉罐大家都知道吧,洋辣子的壳,小时候看见洋拉罐就会掰下来用砖头去磨。
这一步骤需要耐心,要不急不缓,力道均匀。
把壳磨破,磨成光滑的小口之后,将里面的洋辣子抠出来,剩下的壳就可以吹响了。
这个的声音尖细,噪音感十足,小时候经常因为吹这个而挨骂。
另:我们小时候从来没听说有人吃这个,不知道哪里的人会将这个烤来吃,好像黑龙江的孩子没有吃这个的。
3.做柳树芽吊坠。柳树芽长长之后,有一个阶段里面是特别嫩的,一掰就能掰成一段一段的。小时候将柳树芽一段一段一公分左右交错掰开,使表皮不断开,就能得到一个吊坠了。
挂在耳朵上到处显摆,也会比谁掰的更长。
4.玩毛毛狗。柳树的小嫩芽,俗称毛毛狗。
那时候的炕席都是用高粱杆编制的,表面不平。
将毛毛狗放在炕席上,敲打炕席,毛毛狗就会像虫子一般向前蠕动,栩栩如生。
因为它长得像虫子,通常能吓到胆小的女孩子。
5.扎鱼。雨后的土地是湿的,将一块地踩得瓷实。在这块地画一条鱼。
鱼头鱼尾都有。两个人拿着小刀或者锥子,从鱼尾的地方开始,往鱼里面甩刺。
用手量距离,下一次必须刺在自己量的那一个点,然后连线,抢占鱼里的地盘。
堵住对方前进的路,谁先占领鱼头,谁就赢了。
十岁之前经常和小伙伴玩这个游戏,十岁之后觉得幼稚就不咋玩了。
6.扒大旗。就是扒土堆游戏。
攒一堆土,将树枝立在其中,几个人围着土堆,你扒一下,他扒一下。若是谁将树枝扒倒了,谁就输了。
这个游戏有时候和好朋友一起玩,相当有趣,过程很刺激,前期都想快点将土扒到危险边缘,后期每一下都小心翼翼。
即需要耐心也要有运气。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很喜欢玩。
前些年看runningman里面有一期就有扒土游戏。可见韩国小孩子可能也玩这个。
7.摔泥炮。相信80后的小伙伴尤其是男孩子都玩过这个。
取一块泥,将泥块反复摔打就能得到一个软硬适中的泥坯,将泥坯做成碗的形状,用力往地下摔,就会得到鞭炮一样的脆响。
这时候还要看泥坯的底,比谁的炮摔的洞大。
这个是有技巧的,摔的时候一定要让泥坯的边缘撞击到地面瞬间是和地面平行的,这样形成的空气压强才能将泥坯鼓破形成脆响。若是摔得倾斜了,那就是哑炮。
8.弹琉琉。我们把玻璃球叫琉琉。
一般都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一起玩。
先要在地上挖个小坑,我们将这个坑称为锅。一般都是拳头大小。
在距离坑一两米的距离画一道线。
距离随规矩而定,玩的人少就画得近些,参与游戏的人多就画得远点。
每个人站在坑上抛掷琉琉,谁离那道线最近谁先弹,目的是将琉琉弹入锅中。
弹入锅中就带电了,就可以击打别人的琉琉了。被击中者就输了此局。
我们那时候的规则分真赢和假玩的两种。一般都先讲好,真赢的一般进二次锅烧死。
真赢的就是我进锅之后,打中别人的琉琉,这个琉琉就属于我了。
一般真赢的规矩都很严格,不许手往前杵,弹琉琉的时候手放在原地,不许动。
不许用胳膊的力量往前送琉琉。只能用拇指的力量弹出去。若是往前送了,弹中了也不算。
要是假玩的则不然,我进锅之后击中别人的琉琉了,这个人就退出游戏,等第二把重新开始,琉琉还属于他自己。
那时候我的技术一般,很少和别人玩真赢的。
9.弹李子核。我们那叫李子籽。每年李子成熟之后,吃过的核都不扔,攒起来去和小伙伴弹李子籽。
弹李子籽的规则是在平地画一个四方框,一般都是一尺见方左右。
参与游戏的人将李子籽放在四方框中,也是划线,线距离四方框一尺多远,通常不会超过二尺。
将手中李子籽放在线上对准框中李子籽,弹中了就赢了,可以继续在线上弹,弹不中就看别人弹。
将框中李子籽弹完进行下一局。
弹李子籽是用拇指扣着中指,用中指往出弹和弹琉琉的手势不一样。
弹李子籽不像弹琉琉,弹李子籽只有秋季玩,一般也就三五天过新鲜劲就不玩了。通常赢来的李子核最后都是砸开来吃了,李子核仁有点发苦,略涩。
10.拔钉子。这是一个追逐游戏。每个人把大拇指竖起来,下一人攥着上一个人的拇指,依次循环报数,数到十的人当鬼,去捕捉别人。
不是鬼的人要避免被鬼碰到,碰到了就他就和鬼换了角色,就得去捕捉别人。
为了避免被鬼碰到,将要被鬼捉到的时候可以自己喊“定”。
喊了“定”之后,鬼即使碰到了也不算被捉住。
但是喊了“定”的人只能老实呆在原地不许动,等待是人的角色来救你。
只要有人来触碰一下“定”了的人,并喊一声“活了。”这个人就获救了,就可以继续活动。
若是没人来救这个喊“定”的人,这个人自己动了,哪怕只是挪动脚步被鬼发现了,这个人就变成了鬼。
还有一种比较类似的玩法,叫“冰棍儿,化了”。
也是鬼捉人,人可以喊“冰棍儿”自我防御。喊冰棍儿就冻住了,不怕鬼碰了。
看鬼抓不到自己的时候就喊“化了”自己就解开了,不用等别人来救。这个适合人少的时候玩。
11.扇pia机。有的地方也叫四角,元宝。这个字打不出来,我们那就是这么读。将纸折成两个长条,然后交叉相压,将四角折起相互穿插就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pia机”。
三四个人一起玩的时候,先后顺序是靠喊出来的,谁嘴快谁就是“大家”接着的人是“二家”以此类推,最慢的那个只能是“末家”。
喊了“大家”的人会说“飞”。剩余的人就会将“pia机”高高飞起。一定要飞过头顶,这样落下的“pia机”才有窍。
窍就是纸片和地面的缝隙,越大越好,越大翻面的几率就越大。
“大家”用自己的“pia机”去击打别人的“pia机”,翻面了就是赢了,可以继续击打,若是没翻面,就轮到“二家”击打。
若是“pia机”飞的时候,落到了角落里,不利于击打,击打者可以要求再“飞”。
当年我玩这个游戏非常厉害,每年赢回来的“pia机”都用大纸壳箱子去装。
12.冬天玩秸秆川。将干的高粱秸秆一截一截的用刀分开,扒去表皮就能得到光滑的秸秆段。这些秸秆段就是本钱。每个小伙伴都拿着十几个。冬天的时候路面都是冰,正好适合这个游戏。
在远远的路面上横放一根笔直的长棍,小伙伴们拿来的秸秆段竖着搭在横棍上。
每个小伙伴的手里也拿着一根笔直的拇指粗细的长棍。
棍子的一头牢牢套着空的装过青霉素粉末的小药瓶。这是为了增加手中长棍的光滑度,有利于长棍在路面上滑的更远更有力。
大家手心手背分出先后,小伙伴们就会将手中长棍,沿着光滑的路面,用力推出,去击打远方那个搭满秸秆段的横棍。若是击中了,击落的秸秆段就是自己的。没击中就轮到下一个人。
记忆中对这个游戏,很着迷。
后来种高粱的越来越少了,这个游戏也就没人玩了。
这个高粱秸秆段小时候还会用它制作手工眼镜,做小玩具马车,扎灯笼,做风筝,做哨子。对这个很有好感。
13.跳长一长。也叫跳拉拉汤。至少需要三个人才能玩。
两个人对坐在地上,将腿伸直,脚掌相抵。等待另一个从相抵的脚掌上蹦过去。
来回四次,口中喊着:“一步拉拉汤,二步和面汤,三步切韭菜,四步长一长”。
之后,坐着的二人就会将脚叠高一层。一共能叠四层。若是那个跨越着的人,蹦的时候碰到坐着的人的脚了,那么就算输了,就得轮到他摆脚给下一个人蹦。
14.掷石头游戏。在地上画上一个大的一米左右的四方框,四方框四周画上半圆。
在距离方框五六米远的地方划道线。小伙伴们站在线上往图画里扔石头。扔到最顶端的半圆里是皇上,碰到最下端的半圆里是小偷。两旁的半圆叫左右捏耳。
中间的方框是法官。角色都齐了以后,游戏完成,法官审问小偷,派出左右捏耳,捏着小偷的耳朵,将小偷送出很远。
那时候玩的时候就喜欢做左右捏耳。嘿嘿。
15.摸瞎。在空地上画一个大圈。所有人都在圈里不允许出圈。
手心手背决定谁先当瞎子。
会有一个人将“瞎子”蒙上眼睛,推着他送到大圈中心,问当瞎子的小伙伴:“要风要雨?”通常瞎子都会说:“要风。”
这个人就会对“瞎子”的脖梗吹一口凉气,然后迅速跑开,这也意味着游戏开始。“瞎子”摸到谁谁就接过角色当“瞎子”。当年也特别喜欢这个游戏。
16.打口袋。我们也叫“打鸡蛋黄”。
通常都是四人以上,分好组,一组人站在中间,躲避对面来回投掷的口袋。
口袋是用碎布缝制而成,一个拳头大小的正方体。里面通常装着粮食。沉甸甸的有利于扔出。
若是被击中就得退出,直到所有人被击中,换投掷方。这是一个身手灵活度占优的游戏。可玩性甚强。
17.抓石子。捡来一把石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你出几个,我出几个。
先将石子抓在手里,将石子向上抛,同时伸出手背去接,让石子落在手背上。
这个过程若是手背没有接住石子,那么直接就输了。
接住石子之后,尽量让手背上只留下一个石子。然后手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夹起一个石子,翻转手心,让手背上的石子从食指和拇指形成的孔洞漏下去,并用另一只手接住。
然后,再将拇指和食指捏的那个石子,尽量颠到手背上,再去抓石子,让这个石子继续从孔洞漏下去。再重复同样的动作,直到将所有石子接在手里就算成功。
若是失败了则轮到下一个人玩,还是一样的动作规则。
18.挑雪糕棍。捡来一大把雪糕棍,轻撒在地下,在不碰触到第二根的情况下,将所有雪糕棍分离出来就算成功。
19.抽尕,就是抽陀螺。不过咱们这边的陀螺都是在冰上抽的。
陀螺有用木头削的,也有最简单的找一个大螺母,镶嵌一个小玻璃球就是一个简易陀螺,在螺母背后贴上一张花纸,抽起来就会很好看。
20.滚铁环,这个现在的孩子估计都没见过。从小我就没有铁环,都是蹭着别人的铁环玩。
21.玩冰爬犁。打出溜滑。拉爬犁是每到冬天,必不可少的游戏,小伙伴们换班,你拉我坐,我拉你坐,一玩就能玩一天。乐而忘返。打出溜滑也是玩不够,自己玩没意思,人一多就特别热闹有趣。
22.勒树叶梗。即古人所说的“斗草”。秋天掉下来的杨树叶,用树叶的梗比拼,看谁的韧性更强,更不容易断。
那时候为了赢都会把有韧性的树叶梗放在鞋里,用的时候取出来比拼。并称之为大将。
23.收集麦秆编蝈蝈笼,抓蝈蝈养在里面,用角瓜花喂蝈蝈,蝈蝈笼挂在腰上,走哪都带着。
24.骑马打仗。顾名思义就是骑在小伙伴的肩膀上,两两对抗。作为马的角色是不能出手的,只有马上的人能出手。谁先摔下马或者马摔了就算输。
25.丢手绢。这个游戏一般都是老师组织才能玩,在学校的成员才够。大家都知道就不赘言了。
26.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大家也都知道,一个人当老鹰,突破扮演母鸡之人的防守去捉那些小鸡角色的人。这个游戏对体力消耗很大,尤其费手指,费衣服,每次玩手指都扯的疼了。
其余的游戏就是折纸了,叠纸飞机,记得有一次我叠出来一个纸飞机在天空能盘旋好久,我就将这个纸飞机夹在了书里珍藏了起来。
想起来的时候再去放飞,已经失去了盘旋的功能,当时失望不已。
用纸卷成细筒叠手枪。叠船。叠蛤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用纸叠成抓蜜蜂的夹子套在手指上去抓蜜蜂。每年都会因为这个被蜜蜂蛰。
其他的游戏类似于玩羊拐骨,踢毽子,跳绳,翻绳,跳格子,编花篮等都是女孩子玩的游戏。当年很少参与。
童年的记忆在盘点这些游戏中慢慢被找回不少,怀念那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大家还记得哪些童年游戏,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