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夫人生活手札 炮灰女的修仙手札
精于书学
在书法上,杨圻早年习书应习馆阁体,他虽不以书家自居,但对于书学之源流极为谙熟。
杨圻曾言民国以后,“迨校制既兴,注重科学,斯学遂见废弃,尝见国学博士、官府大僚,画蚓涂鸦不成字体。而学书不成者,乃援以自文其短。于是三十年来,此事遂废,可胜慨哉。”足见他对书法之见解和对于民国时期北京书坛呈衰靡之势的感慨。
宋贤遗意
杨圻行楷书札
杨圻行楷书札
目前杨圻的书法难得一见,研究者往往重其诗学成就,津津乐道其轶事。
笔者曾见杨氏书札两通,现藏国家图书馆。其手札作行楷书,宋贤意味十足,用墨厚重,笔划开张,呈长枪大戟势,文气中寓一丝武人气质,可能源于他常年戎马倥偬的生涯。
和同时期诗人、词人书法相比,杨圻书法除寓文气外,兼得武将风神,不似文臣之重细枝末节,而是于书写中强调速度、节奏和力量。有些用笔,明显受黄庭坚书风之影响,尤其表现在撇捺之上,纵横伸展。
仔细观察他的书法,似不甚注重字的造型,而求欹侧之势,能于不稳中求变化,堪称寓险绝于平正之中。
他下笔用墨很重,据笔者推测可能早年习颜书,后近取法苏轼、黄庭坚,偏好于古厚的书法。
书法中的杀气
杨圻行楷书札
杨圻行楷书札
杨圻行楷书札
通过杨圻为《书法精论》所作序言,可知他在书法上更侧重于帖学,源于其出身科举的经历。他亦能作碑派书法,虽未见其大字,但其文中所言“近岁臂弯远视,仅可摩崖书榜”即是明证。
再者,据陈兼与回忆,杨圻晚年避居香港,书斋中犹悬挂吴佩孚书:“天下几人学杜甫,一生知己是梅花”一联,可见杨圻不忘故主,同时在书法上可能也受到吴佩孚的影响。
吴氏工于书法,在军中有“儒将”之称,其书早年受馆阁体影响,最初以颜真卿、赵孟頫为宗,后受康有为碑风影响,渐习北碑,得《石门铭》笔意。
吴佩孚
吴佩孚书法以行草最为多见,书风率意随性,体势开张,骨力雄强,在民国时期军阀中以擅书闻名,存武人气质,兼具文人风范。
吴佩孚行草七言联
吴佩孚曾为杨圻著《江山万里楼诗词钞》题字,即是他的代表风格。杨圻尊敬吴佩孚其人,故而吴书亦为他所喜。
吴佩孚题《江山万里楼诗词钞》
因此,杨圻书法亦受吴佩孚影响,具武将之风,兼寓一丝杀气。
我是中国人,只知爱中国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用尽一切办法试图收买吴佩孚出任伪职,亦对杨圻展开游说,企图以杨劝说吴,当派员询问杨对中日事件的感想时,杨圻则曰:“我无感想。我的感想,我是中国人,只知爱中国”弄得来人亦无可奈何。
千里送书
杨圻和狄美男旧影
后杨圻避居香港,还遣爱妾狄美男挟书至北京劝阻吴佩孚与日本人合作。
日本侵略者百计施尽,均遭到吴佩孚的断然拒绝。
1939年,吴因牙疾复发,高烧不退,后经日本医生医治后猝死。世人均疑为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指示牙医将吴刺杀。
日伪政府为掩人耳目,蛊惑民心,按中国传统习惯为吴大办丧事。
杨圻亦赠有挽联,“本色是书生,未见太平难瞑目;大名垂宇宙,长流正气在人间。”,虽未见杨圻此幅书法原件,但从内容猜测,此联凝聚了杨对故主吴佩孚的敬佩和眷恋,书法应如其诗句一样,高亢激昂,雄肆纵横。
杨圻临终前,还集中最后之精力,撰写成一篇不朽的杰作《攘夷颂》,对抗战中的国人予以激励,表达出了这位诗人的爱国情怀。
亦工篆书
除行草书外,笔者还曾见杨圻篆书一幅,取法《天发神谶碑》,但用笔似不甚灵动。
后见史籍中杨圻家世记载,杨圻出身江南书香世家,其父杨崇伊之伯父即为晚清著名的书法家杨沂孙。
因此笔者推断,杨崇伊、杨圻父子很可能均能作小篆,其书应受杨沂孙影响。
但父子二人均不以书家名世,一位热心于仕进,一位从遗老、诗人到吴佩孚的幕僚。
文人与主公关系的终结
陈廷杰篆《蓬莱吴上将军墓志铭》
陈廷杰书《蓬莱吴上将军墓志铭》
总之,杨圻是一位特殊历史时期的文人、诗人和爱国者。他的综合素养精深,精通诗文书画。
在留寓京城期间,广交天下名士,世人亦重其才学和人品,故而他的书法亦得以流传。
作为吴佩孚的幕僚,也是他的下属,杨圻穷尽后半生完成了对故主的尽忠,他赠吴佩孚书法上款多为“主公”。
杨、吴二人去世仅相距两年,他们的情谊也代表了旧式文人与主公之间关系的终结。(完结)
(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